孟庙内还生长着各种古木,有柏、桧、古槐、银杏和紫藤等。
这些树木大多栽种于宋、元时期,虽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仍然青翠翁郁、森然茂盛。
此外,在众多古树中还有藤系银杏、古柏抱槐、桧寓枸杞、洞槐望月等四大自然奇观。
藤系银杏在孟庙斋戒门内,银杏树已有700余年的历史,至今绿荫蔽满整个庭院。
银杏树下有一株枝干粗壮、直径约40厘米的百年紫藤萝缠绕着它,一直伸展到树顶。
每年的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串串花穗,如紫玉串串,煞是喜人。
古柏抱槐在知言门外,已有700余年的树龄,树干周径约46米,树干中心从根部起长出一株巨槐。
两树的树干合为一体、连理缠绵,枝叶则青葱茂密,是国内罕有的双树寄生景观。
桧寓枸杞在孟庙寝殿前的露台上,为北宋宣和年间栽种,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孟庙内最为古老的树木之一。
桧树枝叶青翠蓊郁、茁壮茂盛,连树干上鸟洞中寄生的数株枸杞也枝繁叶茂。
夏秋季节,绿叶衬托着红红的果实,妙趣横生。
洞槐望月在孟庙寝殿西侧的西垣墙上,据说种植于唐代,树干直径约6米,虽然主干现今已经枯朽,支干却长得高大茂盛,而且中空的主干上有直径约1米的圆洞,明月当空时月光就会从洞中透出,颇富古雅奇趣。
孟庙中的古树奇观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题孟庙古桧一首》诗写道:爱此孟祠树,森然见典刑。
沃根洙水润,含气峄山灵。
阅世磨秦籀,参天结鲁青。
方知樗散寿,只入列仙经。
孟庙内除了众多造型各异的古树外,还保存着秦、汉、晋、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的碑碣280余块,主要是历代皇帝的封赠圣旨、孟氏家族谱系、文人墨客的诗词赞颂、维修扩建纪实等,有隶、行、楷、篆等众多字体,具有极高的书法研究价值。
其中最为主要的碑刻有西汉《莱子侯刻石》、《秦峄山刻石》;东汉《石墙村刻石》;元代《封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圣旨碑;明《孟氏宗传祖图》碑等。
此外,孟母殿(孟庙的东北隅)的殿前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母教一人四个大字,体现了孟母教子有方的高尚品德。
三、孟林据传说:孟子的诞辰是农历四月初二。
为了纪念孟子,邹城的百姓每年农历四月初二至初五间,都前往孟林举行盛大的聚会。
届时,百姓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既来朝圣,又将其作为集市,场面之热闹,无法用熙熙攘攘来形容。
这种集会虽历经数百年,仍经久不衰。
孟林神道孟林又称亚圣林,位于邹城东北125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是埋葬孟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因位于孟母林的东侧,所以又叫东孟林。
据史书记载:孟林始建于北宋景四年(1037年),在元、明、清年间多次进行扩建增修,如今占地约50万平方米,是国内现存规模宏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家族墓地之一。
孟林依山傍水,林内古木参天,有柏、桧、榆、楷、柞、杨、槐、楸、枫等各类树木2万余株。
在众多树木的环绕下,一条长约3华里的神道直通孟林深处。
顺着神道前行,途中有一条小溪,一座拱形的单孔石桥横跨小溪两岸,名曰御桥,是当年皇上专为祭祀孟子修建的。
桥的左侧立有高大的石碑,上面写着亚圣林三个大字。
过桥前行,便可来到享殿大门。
在古代,享殿是帝王陵寝内供祭祀用的殿宇和帝王祀天祀祖的殿堂。
享殿在孟子的墓前,代表尊敬圣贤如同尊敬帝王。
据史书记载:孟林中的享殿原为三间,建于宋代,后期曾进行过修缮扩建。
据县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邹县令章时鸾创建正殿五楹,左右厢房各三楹,二门三楹,奠置有案,出入有阶,启闭有户,周围有垣,备极坚征,视前制益为广阔……现在的享殿为五间,高大宽敞,单檐斗拱,彩绘有多种图案,造型极其古朴,为清代修建,承袭了明代的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