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桓专政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
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出自诸侯,大约传至十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出自大夫,传至五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大夫的家臣操纵了国家的政令,传至三代很少有不失去的。
这是孔子概括春秋时期历史时所说的话,很好地说明了春秋时期鲁国王室逐渐衰微的现实,因为那时三桓开始专政了。
所谓三桓,就是指桓公的三个儿子及其后裔,也就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与他们的后裔。
在三桓中,季氏的力量最强大。
按照当时王室的继承法,嫡长子应当继承王位。
也就是说,除了长子,其他两位只能享受采邑(多数是开国帝王分封重臣的一种激励手段。
在采邑内,贵族拥有绝对的权利),同时听从王位继承者的领导。
他们在采邑内是最高级的统治者,并世代享受卿禄,有干预王室的权力,造成了私家强而王室卑弱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
由于鲁僖公是在季氏的拥立下即位的,因此他特别厚待季氏,直接导致了季氏专政。
僖公死后,鲁文公即位,贵族东门氏(原名仲遂,因家住东门而被称为东门氏,曾任鲁国大夫)开始争权。
文公有三个妃子,长妃生有公子恶和公子视,次妃叫敬嬴,其子叫俀。
由于文公的次妃敬嬴与襄仲(鲁庄公之子,名叫公子遂,鲁国大夫,为东门氏贵族,人称东门襄仲)的关系很好,所以俀受到襄仲的保护。
在敬嬴的授意下,襄仲劝鲁文公立俀为太子,而大夫叔仲极力反对。
后来,襄仲出使齐国,私下里要求齐国为外援,支持俀继承鲁国君位。
当时齐惠公继位不久,正想拉拢鲁国,便答应了襄仲的请求。
公元前609年,鲁文公去世,襄仲在齐国的支持下杀死了公子恶与公子视,公子俀继承王位,称为鲁宣公,而实权则在襄仲手中。
当时,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在鲁国拥有很大势力,已威胁到了鲁宣公的地位。
襄仲为了维护鲁宣公的地位,多次设计铲除三桓,但都没有成功,襄仲由此与三桓成了死对头。
襄仲死后,其子公孙归父继任大夫。
季文子对此颇为不满,并公开挑战东门氏:使我杀适(嫡)立庶,失大援者(指齐),襄仲!而公孙归父也直接劝说宣公要去三桓,并联络好晋国为外援。
公元前591年,鲁宣公去世,成公即位。
此时,季孙氏以襄仲立宣公是杀嫡立庶为由驱逐了公孙归父,叔孙氏与季孙氏的争斗再次展开。
叔孙宣伯在得到鲁成公之母穆姜的支持后,欲去季孟(季孙氏与孟孙氏)而取其室(奴隶、财产)。
在穆姜的逼迫下,鲁成公表面上答应了此事,却没有真的去做,而是加强了宫殿的守备,让宣伯与穆姜没有下手的机会。
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495年,是三桓最为强盛的时期。
先是季氏行父执政,然后依次是仲叔蔑(孟孙氏)、公孙豹(叔孙氏)、季孙宿、叔孙舍等执政。
在季氏专政时期,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改革。
所谓的初税亩,就是自公元前594年起,鲁国王室实行的按亩征税制度。
正是从此时开始,土地私有逐渐合法化,国家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鲁国的国力也有所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