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佛山千佛山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位于济南市城东南,海拔285米,周朝以前称历山。
相传:古代禹、舜曾在山下开荒种田,因此又称为禹登山、舜耕山。
春秋时期称靡笄山;战国时期称靡山;南北朝称舜山、庙山、舜耕山;到了晋朝,佛教逐渐渗入,年年举行迁祓仪式,世人俗称迁祓山。
隋开皇年间,随山势凿窟,建造了60余尊佛像和千佛寺,还有极乐洞、黔娄洞和龙泉洞,极乐洞中16尊佛像最高达3米,由此有了千佛山之称。
在唐代,千佛寺改名兴国禅寺,并自元代开始每年的三月三、九九重阳节都会举办庙会。
到了明代,寺院扩建后遂成香火胜地。
关于千佛山的来历,唐代段成式(字柯古,今山东省临淄人)撰写的《酉阳杂俎》中写道:齐郡接历山,上有古铁锁,大如臂,绕其峰再浃。
相传,本海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锁之,挽锁断,飞来于此矣。
千佛山现代研究表明:千佛山是泰山余脉。
距今5亿年前,济南地区为海域,18亿年前出现燕山运动,导致沉积的石灰岩跟泰山一起上升,造成了巨大穹窿构造,形成了千佛山。
关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千佛山,章丘市人王化东在1941年出版的《济南名胜古迹辑略》中曾有非常详细的记述:千佛山冈峦雄秀,俯视万家,佛宇亭榭,半倚岩壁,磴道纡盘,凡历300余级,至西山口,有木坊,额曰峰回路转,回视城郭平原,境像变易,迤东有坊曰齐烟九点,临一览亭,望见鹊华河济,山水依依,不胜慨然,上有兴国禅寺,大舜庙,鲁班祠,黔娄洞,龙泉洞,每年四九两月有庙会,游人糜集,香烟云绕,颇一时之胜。
1959年,千佛山辟建为公园,占地166公顷。
兴国禅寺位于千佛山山腰,内设大雄宝殿、观音堂、弥勒殿、对华亭。
南侧千佛崖现存隋开皇年间的10余尊佛像。
山崖上由西向东依次有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吕祖洞。
兴国禅寺东侧是历山院,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大杂院,内有舜祠、文昌阁、鲁班祠、一览亭等建筑,保存着北魏、唐、宋时代的石刻造像。
山的东麓是辛亥革命烈士陵园。
如果由西沿着山路上山,可以看见借用唐代诗人李贺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而写的齐烟九点牌坊。
拾级而上便可来到云径禅关坊。
1981年,燕子山、佛慧山、平顶山、金鸡岭及山南侧的北魏黄石崖石窟造像、佛慧山造像和开元寺遗址、山东麓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被统一划入千佛山范围,成为千佛山风景区。
近年来,千佛山风景区有了长足发展。
先后增添了桃花园、观音园、瀛芳园、大舜石图园、游览索道、奇能滑道、卧佛、十八罗汉、高尔夫球场、佛山书苑、梨园、瀑布等景点。
至此,这里逐渐发展为一处融历史、文化、风景、佛教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规模宏大的旅游胜地。
二、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这是对济南大明湖的真实写照。
大明湖位于济南市区中心、旧城区北部,与趵突泉、千佛山并称济南三名胜。
济南号称泉城,有泉眼百余处,其中名泉就有72处,大明湖即由众泉汇流而成的天然湖泊。
泉水由湖南岸流入,水满时便会从宋代在北岸修建的北水门流出,而湖底由不透水的火成岩构成,所以湖水恒雨不涨,久旱不涸,常年保持在固定的水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