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对齐鲁山川的喜爱也足以大书特书,例如抱犊崮、峄山、五莲山、崂山、沂山、徂徕山、鲁山、蒙山等。
如果按照海拔来比较,这些山都无法排在诸多世界知名山峰的前列,但就是这些看似海拔不起眼的山川,却在齐鲁文化甚至整个中华文化史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有山就会有寺,历城神通寺、长清灵岩寺、崂山华严寺、青岛湛山寺、枣庄甘泉寺、莒南卧佛寺、大泽山智藏寺,这些地方也一直扮演着齐鲁文化重要吞吐之所的角色……第一节齐鲁名山抱犊崮、峄山、五莲山、崂山、沂山、徂徕山、鲁山、蒙山,这些都是齐鲁大地上非常普通的山川,都是那么朴实无华,但它们都曾有意无意地参与了齐鲁文化的缔造,并成为齐鲁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一、天下第一崮:抱犊崮抱犊崮(崮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四周陡峭顶端较平的山)位于枣庄城北20余公里处,山头林立,巍峨壮观,尤其峰顶部分,壁立千仞,如玉柱擎天,直刺霄汉,因此有鲁南小泰山、天下第一崮的美称。
抱犊崮抱犊崮居沂蒙山区七十二名崮之首,山崮突兀,像一位峨冠端坐的君子,因此又称君山。
汉代时称楼山,魏朝称仙台山。
关于抱犊崮名称的由来,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说东晋道家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曾投簪弃官,抱着一只小牛犊上山隐居,浩气清醇、名闻帝阙,皇帝敕封其为抱朴真人,仙台山便称之为抱犊崮。
另一种说法来源于《峄县志》的记载:古代有个姓王的老汉发现山顶平坦,就打算上崮顶耕种,但山陡无法把牛牵上去,只好抱着一头小牛犊上去,养大后才让其拉犁、拖耙,此山因此而得名。
抱犊崮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如今在山脚下发现的王岭遗址、小古村遗址就是历史的见证。
西汉刘向的《列仙传》、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金丹》、唐代李吉甫的《元和君县志》、清朝康熙年间东轩主人所著的《述异记》等古籍中均有关于抱犊崮的记载。
有的古籍甚至把此山与泰山、华山、峨眉山等一起列为图经宇内三十二福地、海西第一洞天。
抱犊崮处于群山之中,但拔地通天、鹤立群山,以其独有的奇、险、雄、秀著称。
崮身宛如高高的圆杯倒扣在山峰之上,自颈至巅,峭壁如削,山石裂缝纵横,古柏倒挂。
晴日的早晨站在崮顶观看云海日出,就能在云水一色间看到曦晖初显,一轮丹阳冉冉跃出云海,景色非常壮观。
正是由于抱犊崮的奇、险、雄、秀,历代文人墨客均慕名前往,写下了许多诗篇和碑碣刻石。
相传:三国时期的魏国大臣、著名书法家钟繇都曾学书于此。
清代诗人雷铙在《题君山》中写道:曾闻湘水有君山,今见君山齐鲁间。
借问峰头斑竹妃,几时飞过洞庭湾。
抱犊崮的西南麓有一条幽静的深涧大壑,泉水汇集于此,形成瀑布。
以前这里远离尘世,山水如画,成为僧道们的修身养性之所。
深涧东侧有清华观和巢云观,当地人称为上观、下观。
上观院内有一棵千年的大银杏树,虬枝旁逸,犹如擎天巨伞;下观的东侧有个水帘洞,洞口在石壁上,终年有泉水渗出,就好比挂着一副玲珑剔透的水晶帘。
石壁的稍高处有个桃源洞,洞口处有大树盘根错节,洞内坦如平地,当年曾是孤身老道修炼栖息的处所,曾有人将此洞称为海西第一洞天。
当地则有桃源洞内点火,猪尾巴洞(在崮顶)冒烟之说。
由此可知,桃源洞很可能是与其他洞穴相通的溶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