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二章 齐鲁史话(8)

第二章 齐鲁史话(8)

2025-03-31 02:07:58

五、鲁国灭亡公元前528年,鲁国发生了一件事情,最终导致了它的灭亡。

当时,季平子的家臣中有一个叫南蒯的人,因没有受到季平子的厚待而产生了反叛的念头,并希望得到叔孙氏的支持。

这一想法自然得到了叔孙氏的回应,但叛乱最终没有成功,南蒯逃往齐国。

当时的齐国国君齐景公有侵占鲁国的野心,因此积极接纳了鲁国的叛臣。

公元前505年,季平子去世,家臣阳虎(又名阳货,春秋时期鲁国人)掌握了实际权力,囚禁了季平子的儿子季桓子,自己独掌大权。

此后,阳虎又打算杀掉三桓的嫡长子而立庶子,以此达到控制三桓,进而掌握整个鲁国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阳虎私下与叔孙辄、公山不狃进行商谈,打算在褅祭时捉住并杀掉季桓子,然后掌控整个鲁国。

但是,孟孙无忌知道了阳虎的阴谋,十分同情季氏,由此加强了防卫。

褅祭当天,阳虎宴请季桓子,孟孙无忌得到消息后急忙派人告诉孟氏的邑宰公敛阳,让其伺机行动。

雄风犹存的鲁国古城季桓子如约来到,阳虎请他登车并赶赴褅祭场所。

阳虎在前面带路,他的兄弟阳越及其党羽在后面跟随。

当季桓子感觉到情况不妙时,已经无法逃脱了。

在最为紧要的关头,幸好驾车的人与季氏有些交情,帮助季桓子突然将车赶往孟孙氏的堡垒。

阳越带领众人随后紧追,并包围了孟孙氏的堡垒。

但是,由于孟孙氏有所准备,阳越杀害季氏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自己反倒中箭身亡。

而阳虎也在三桓的联合攻击之下慌忙逃奔齐国,最终投靠了赵氏。

公元前500年,鲁国叔孙氏的家臣侯犯也起兵叛乱,叔孙氏起兵平叛,最终平定叛乱,侯犯逃往齐。

由于三桓始终控制着朝政,以及内乱不断,鲁国的国力日益衰弱。

与此同时,吴国和越国却日益强大起来。

于是,鲁王打算借用吴、越两国的力量来牵制三桓,同时牵制国力强大的齐国,但这个打算最终没有实现。

公元前487年,吴国在邾国的请求下出兵攻打鲁国。

与此同时,齐国也出兵讨伐,并在夺取大片鲁国土地后撤军。

几年之后,齐国再次出兵攻打国力渐衰的鲁国,从一定程度上再次加速了鲁国的衰亡。

公元前473年,为了消灭三桓,重新掌握朝政,鲁哀公企图利用越国讨伐三桓。

但在三桓的联合反击下,此次讨伐失败,鲁哀公无奈逃往卫国,又避难于邹国,后亡命于越国。

此后,鲁国因内乱不断而更加衰弱,幸亏其他国家没有将其作为主要的攻占目标,鲁国才使得以一直延续下来。

公元前261年,当秦、赵两国进行长平大战时,楚国趁机出兵攻打鲁国的徐州。

经过几年的争战,楚国逐渐占领了千疮百孔的鲁国。

公元前256年,曾创造了辉煌古文化的鲁国最终灭亡,并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后成为秦王朝的一部分。

第三节秦代以后的山东公元前221年,秦消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从此时开始,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山东虽然曾被割据势力所盘踞,但始终属于封建皇朝的有机组成部分。

秦一统天下后在山东设置了齐、琅邪、东海、东、薛等郡,于西汉初年达到了十郡六国。

汉武帝时,全国被分成十三部州,山东分属青、兖、徐、豫四州。

直至三国时期,此格局也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西晋初年,山东分属青、徐、兖、豫、冀五州。

永嘉以后,曾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东晋、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所据有。

隋统一天下后,山东分属青、徐、兖、豫四州。

唐代时,河、济(是古代黄淮之间横贯今山东中部东流入海的一条大河,发源于河南济源市,穿越山东而入渤海。

源水以地下河形式向东潜流70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时涌出,形成向东的济渎、龙潭两条河流,但还没有出济源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水,当其行至温县西北时称济)以南属河南道,以北属河北道。

北宋年间分别隶属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及河北路。

公元1138年,金设置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并设有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开始成为政区名称。

元代分置燕南河北道、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和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直隶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治青州。

洪武八年移治济南,并改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初年,山东政区的名称被换成山东省,此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