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八章 齐鲁名山古寺(7)

第八章 齐鲁名山古寺(7)

2025-03-31 02:07:58

七、东泰山:沂山沂山古称海岳,别名东镇,有东泰山之称,是沂蒙山的主脉。

嵬嶷磅礴,与岱埒尊,表镇东方而萃秀,实齐东之巨镇也,所以沂山一直享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的盛名。

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被誉为鲁中仙山。

古时,人们称一个地方的主山为镇——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为其州之镇。

而沂山既有海拔10317米的高度,又跨越东西20多公里,南北长50多公里,面积数百平方公里。

主峰玉皇顶周围还环绕着29座不同姿态的奇峰,成为鲁中地区的镇。

据《史记》记载:黄帝曾登封沂山,汉武帝曾亲临其下,令礼官祀之。

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封,祀典不废。

据民间传说:赵匡胤曾在沂山与后周大将韩通进行过激战,当时幸亏得到沂山之神相助,才能战胜韩通。

因此,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后,钦封沂山为东镇,并在沂山东麓的九龙口处修建东镇庙作为纪念,此后还曾携文武百官前往祭告。

左思《齐都赋》记载:神岳造天,唯此山可以当之。

由于沂山独居鲁中、山峦重叠、群峰竞秀、松林茂密、风景秀丽,文人墨客纷纷来此游览,并留下了不少诗句,如明代吏部尚书乔宇赞道:平生溪山颇登陟,如此名山初见之。

徘徊尽日不忍去,似觉岩壑生春姿。

沂山为岩浆岩石质山地,玉皇顶是沂山主峰,海拔1032米,上有玉皇阁、玉皇庙、望海亭、探海石、太清洞等,因建有玉皇庙而得名。

玉皇顶巍然耸立、气势磅礴,有盘山公路通山顶。

站在山上遥望远方,可见万山下伏若丘、水库如镜、河流如带。

加上彩云笼罩、晚霞流飞,使天际、峰峦、溪壑历历在目,真可谓沂山晚翠接云端。

玉皇顶东侧是一片古式圈椅型的山坳。

传说:东汉年间这里曾建有一座古寺,当年殿宇崇丽、古木聚秀,有僧侣上百人,晨钟暮鼓,香烟缭绕。

元代时,一场大火将庙宇烧毁,如今古寺的旧址上只存有一幢石碑,堪称历史的见证。

旧址周围虬松苍翠、密竹荫深,有栗抱松、迎客松、蟠龙松等千年古木,其枝干虬屈盘旋、千姿百态。

沂山东麓九龙口还有一座东镇庙,面临汶河、负岭傍水、风景幽雅。

据资料记载:该庙建于西汉太初三年武帝亲临沂山祭祀时,名曰泰山祠。

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庙址迁移,并更名为东镇沂山神庙。

宋建隆三年迁于目前的所在地,更名为东镇庙。

庙的格局为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院内以甬路、花墙相隔,共分东、西、中三个院落。

主体建筑位于中院,前面为拱形牌坊式山门,门上的石匾额刻有东镇庙三个大字。

山门东西两侧各有两间将军殿,又叫神君殿。

殿后的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均为亭阁式。

继续往里走是御香亭,其后是正殿,为东镇庙的主体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整个大殿的造型、风格、彩绘与北京故宫殿宇相似。

西院公馆门上的匾额写着万山深处四个大字,遒劲秀丽、奇古浑朴。

馆内有净风轩。

东院公馆的规制、用料、砌筑工艺等均不如西院,但楼亭廊庑众多。

东镇庙自建成后,帝王将相封祭沂山时便都在此处立碑碣留作纪念,再加上名人墨客来此游览并题诗镌碑,在东镇庙院内外留下了大量碑碣。

据统计:至清末民初,东镇庙已形成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东镇碑林——大小碑碣360余方。

其中包括:宋乾德三年太祖赵匡胤的御碑、宋仁宗景佑御碑、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诏封沂山为东安王的蒙汉两文碑、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诏封沂山之神御碑、清康熙的手书灵气所钟御碑、清乾隆手书大东陪岳御碑等等,共计御制碑文40余幢。

其他碑刻除钦差和地方官告祭东镇所留外,全部是文人骚客游览沂山的题咏,如宋代户部尚书北海太守范仲淹的诗碑、宋礼部尚书苏轼的诗碑、明弘治进士陈凤梧赞咏沂山的手书行草诗刻、明永乐四年(1406年)征伐安南黎苍父子犯边的祭告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