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军帐位于太平顶西北,据说因吴王率兵伐齐鲁时曾将中军帐设在此处而得名。
清康熙年间曾在原址修建了三清殿,殿前有3株古松,枝繁叶茂、虬枝长伸,似大鹏展翅欲飞。
此后又增建了灵宫殿、吕祖阁、蓬莱观等。
如今仅存房基和巨树。
三清殿的东侧有升山泉,西侧有坞旺泉,并有招军石及石臼等。
院中还存有清康熙年间所立的《新修蓬莱观三清殿记》、《修醮祝寿碑》和嘉庆年间所立的《徂徕山重修中军帐正寺殿记》等碑碣。
金鱼石位于中军帐的东侧。
据传:岩石中曾藏有神鱼,有一日风雨交加,巨石自然开裂,神鱼化作神龙飞离此地。
如今石壁上还有鱼状痕迹,与仆地仰卧之石上的鱼痕大小相符,并且赤黄莹然、金鳞闪烁、自然天成。
巨石上有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泰安知州许应元题写的金如石和举人封尚章题写的金鱼石几个大字。
金鱼石的旁边还耸立着一块巨石,上面立有仅露剑口的石剑,相传当年仙人持此剑劈石救金鱼,救鱼之后留其剑柄作为纪念。
野人洞又称走神洞,位于中军帐之北的玲珑山(又叫空空山,因秀拔玲珑而得名)上。
唐开元年间,隐士国子博士王希夷曾在此隐居。
待唐玄宗封泰山时,王希夷已90余岁。
唐玄宗与语甚悦,拜国子博士,听还山。
野人洞的洞口向南,上依峭壁,下临绝壑,周围山石嶙峋,顶为巨石挤压而成,非常险峻。
竹溪庵位于中军帐西北,是金代大学士党怀英的读书处,额匾为竹溪庵,《竹溪集》就是在此著成的。
隋唐以来,历代名流隐士纷纷隐居于此,并著书立说,所以这里又叫作书坊。
抗日战争时期,竹溪庵和清康熙年间建造的玉帝阁被日军焚毁。
如今尚存玉皇上帝石匾额、元大德四年(1300年)泰安州儒学教授时震撰《竹溪庵记》残碑、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僧塔碑和明许应元的题刻等。
光化寺位于徂徕山的东南麓,创建于北魏年间,隋代时称为光化寺,宋时易名为崇庆寺。
元初,兖州军节度使时珍重修寺庙,使其位于左右双峰的怀抱,寺前有诸山,如翠屏遥列,寺后有山泉引流入庭。
如今,寺院正殿内的四壁上有清代《西游记》故事壁画,院中配房分列、古柏挺立。
东山门内有清乾隆、光绪年间的重修碑。
院西南的古松冠盖如伞,遮地约亩余,据说是唐朝年间种植的。
光化寺北门路东有一巨石,名曰将军石,高19米,宽24米,厚12米,上面刻着北齐武平元年(570年)的隶书《大般若经》,共计89字,每字直径约13厘米。
寺东南路西有墓塔林遗址,如今尚存数十块塔石,均为元明时期的遗物。
墓塔林东是映佛岩,其巅有一块巨石,巨石的南壁上刻着隶书的《般若波罗密经》,现存85字,字字古拙苍润,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
徂徕书院遗址位于徂徕山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至康定元年(1040年),学者石介在家服丧期间,筑室讲学,当时称为讲书堂,人称徂徕先生。
旁边有读易堂,为石介门人姜潜在此随孙复、石介学《春秋左传》、《易经》之所。
石介在蜀时曾寄姜潜诗句:连云栈外四千里,读易堂中一卷书。
庆历二年(1042年),石介被召为国子监直讲,徂徕书院停办。
竹溪位于徂徕山西南麓,溪水西流,周围峰峦突起。
金代明昌年间泰安人安升卿在徂徕题刻中有访竹溪六逸于乳山之语,南崖路旁的巨石上是其题写的竹溪佳境四个大字。
坡下就是二圣宫,为元初时珍所创建,为祭祀孔子、老子的场所,此后又增建了玉皇阁、王母殿、三清殿。
元代时,儒家学者麓森曾在此隐居,如今只存房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