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塔林:龙虎塔北有46座僧墓塔林,多为宋元和尚墓葬,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元代道兴禅师塔和德云禅师塔。
送衣塔:送衣塔的形制与四门塔非常相似,只是少开了东西北三个门。
关于送衣塔的建造,当地还流传着一段孝女的故事。
据说明代的一位官员因年事已高,又不肯与当权者合流,就到神通寺挂单做了和尚。
他的女儿非常孝顺,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也毅然随父剃度,在离神通寺不远的涌泉庵出家做了尼姑,一边修行,一边照顾老父。
但孝女给父亲拆洗的衣物不能亲自送到寺庙里,只好在寺、庵的交界处修造了一座石塔,定期将拆洗或缝补好的衣物寄存在塔内,由寺中沙弥取走。
同样,老父有脏或破了的衣物也会送至塔内,由孝女取走浆洗、缝补,直至老父圆寂归天。
此后,孝女仍长期定居在涌泉庵,最终成为一代住持,她就是法号明喜的庵主。
此外,神通寺遗址前后的台地上,还存有元、明、清等各代的碑刻十几幢,这对研究寺院的历史沿革、当地的风土人情等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在视察神通寺遗址后,对其文化内涵和保存状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其为保存最好的佛教遗址。
如今,神通寺遗址已被当地政府定为四门塔风景名胜管理区。
二、长清灵岩寺灵岩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泰山西北支脉的灵岩山上,是因山而得名的。
长清灵岩寺灵岩山的主峰呈方形,原名方山,因好似印符而称玉符山。
据《神僧传》记载: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
众以告,公曰:此山灵也,为我解化。
他时涅槃当埋于此。
灵岩山就取名于顽石点头之意。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和尚法定禅师先将寺院建于灵岩山之阴,取名神宝寺,后来将寺院改建于灵岩山之阳,取名灵岩寺。
当时,寺院建在山腰甘露泉的旁边,规模并不是很大。
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高僧慧崇迁建寺于现在的地方,以后各代都曾对其进行增修。
唐宋时期,灵岩寺极为鼎盛,建有殿阁40余座、禅房500余间、僧侣500余人。
唐元和年间,李吉甫在《十道图》中将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舆内四绝。
宋代时,真宗赐名景德灵岩寺,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正名为十方灵岩禅寺。
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此寺又被赐名崇善禅寺。
新中国成立后,寺院再次更名为灵岩寺。
如今的灵岩寺规模宏大,不但有金刚殿、天王殿、鼓楼、钟楼、大雄宝殿、千佛殿、御书阁等主要建筑;还有历代题咏灵岩寺的碑刻423块。
这些碑刻大多出自名人之手,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代李邕的《灵岩寺颂碑》、宋代的《圆通经碑》、金代党怀英书碑等。
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王世贞曾称赞道: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灵岩,不成游也。
灵岩寺的山门又称金刚殿,建于元代(具体年代已经无从考证)。
门前的两侧各有一只清初的石狮,以前曾立有千崖、万壑石碑,两碑由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山东左布政使张钦书写。
门后曾立有两块石碑,镌绝俗、持戒四字,出自明朝隆庆年间的李复初之手。
殿内有两尊护法天神,左侧为密执金刚,右侧为那罗延金刚,均手持宝杵,威武刚猛。
门内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溪上架有三座小桥,东侧为虎溪,中间为聚善,西侧为接引,均为建寺时所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