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八章 齐鲁名山古寺(14)

第八章 齐鲁名山古寺(14)

2025-03-31 02:07:58

小溪的北侧是一所四合院,大门的牌匾上写着天王殿四个字,建筑为单檐硬山式,基址与柱础等物为宋代遗存。

大殿内的左右山墙镶嵌着唐、宋、元、明、清代的碑碣17方。

大殿的中央立着一座北宋年间的经幢。

天王殿北的东西两侧是钟楼和鼓楼,均为北宋寺内住持妙空和尚创建,钟楼内现存有明正德六年(1511年)住持正昂铸造的一尊铜钟。

大雄宝殿原本是宋代的献殿,由本寺住持仁钦和尚创建于北宋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

以前僧人均在此处诵经朝拜,明正统年间改称大雄宝殿。

如今的大雄宝殿建造于清代中叶,面阔五间、进深六间、红柱青瓦,左右有葱郁参天的古银杏树相衬,显得分外壮观。

千佛殿是寺内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建筑。

据考证:此建筑是唐贞观年间由本寺住持慧崇主持修建的,公元1061年寺内住持琼环进行重修,明嘉靖年间再次进行重建。

此后又曾多次修葺,基本保留了宋代的风貌。

大殿建在2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丹柱碧瓦、斗拱错落,整个殿宇金碧辉煌、气派非凡。

大殿四周围以矮墙,形成院落。

院内院外均有古木,在近院处有据说是汉代时栽种的柏树,虬盘鳞结、苍劲挺拔。

树旁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立的《汉柏记》,上书:此柏方萌芽,汉文帝梦灵岩庙左右有千柏,命通往观之。

至,惟见一萌芽,回以实报。

文帝祭而祝之,曰:当与此山并传不朽。

大殿内的中央台座上供奉着三尊大佛,东为药师佛,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以铜铸造;中为毗卢遮那佛,宋治平年间在钱塘制作;西为阿弥陀佛,为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的铜铸。

殿内的四周曾经排列着数以千计的坐佛,每尊佛约30厘米高,多数木质,少数铜质,约为明代所置。

佛像情态各异,有的沉思,有的怒目,有的争辩,有的说法,无一雷同,生动传神。

其衣饰彩绘也处理得干净利落,线条或柔美流畅,或刚健有力,有曲有直、有深有浮、富于节奏。

如今,殿内的佛像已不足500尊。

御书阁位于千佛殿的东北侧,由唐代本寺住持慧崇禅师创建,曾经供有唐太宗、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等皇帝的御书,因此取名御书阁。

北宋大观年间,住持仁钦禅师主持重建。

金代,寺院遭遇战火,御书被焚毁。

明代时重修御书阁,并在阁内塑菩萨和玉皇像。

御书阁共有两层,下层是石砌台基,有拱门;上层为阁体,飞檐起脊。

阁前拱门上的石隙间生有古青檀,盘根错节,枝柯纵横,取名为云檀,是寺内的一大奇观。

阁基内外有很多嵌石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宋代《圆通经》。

《圆通经》创作于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共有四页,1400余字,为草书,字体潇洒俊逸。

《圆通经》石刻与天王殿内的元代汉藏文成对照碑。

大雄宝殿的西侧是鲁班洞,传说东晋十六国时的前秦隐士张忠曾在此隐居,也是朗公禅师的藏骨之处。

经文物工作者考察,此处是早期进入寺院的山门,山门为南北方向,南侧有拱门,门内两侧的石壁上镶嵌着唐代景云、开元和北宋淳化、大观年间的题名石刻。

其中以西壁上的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北海太守李邕在撰书的《灵岩寺颂并序》碑最为著名,其字笔力遒劲、笔势开放,是他65岁时的得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