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八章 齐鲁名山古寺(16)

第八章 齐鲁名山古寺(16)

2025-03-31 02:07:58

现在的湛山寺占地约2万平方米,寺前有个石砌的放生池,夏季莲花盛开、柳叶低垂,是善男信女放生积德的地方。

池子的东侧是药师塔,塔高为七级,内部有五层,灰砖灰瓦、庄严古朴。

山门两侧各有一只石狮子,传说其为北魏遗物,原本在古城青州,后来碾转移至湛山寺门前。

山门的门楣上有湛山寺3个大字,两边的墙上刻有佛臼增辉、转大法轮8个大字。

门内的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西方三圣殿和藏经楼,此外还有海印堂、功德堂、方丈室等建筑。

天王殿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供奉着弥勒菩萨,左右还有四大天王的造像。

天王殿的后面是大雄宝殿,也是佛刹的中心建筑,高高矗立在花岗岩台基上,殿内供奉着释迎牟尼像,左右分别为文殊、普贤菩萨的塑像。

穿过花园般的天井,便来到了三圣殿,门楣上是赵朴初先生(公元1907—2000年,安徽省太湖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题写的海印遗风匾额,是为纪念明代憨山大师所题。

殿内供奉着阿弥陀佛,左右分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

藏经楼建在寺院的最北端,内藏《龙藏》、《续藏》、《大正藏》、《百纳藏》等佛经6000余卷,其中有宋代的金银书《妙法莲华经》。

赵朴初先生曾称赞此经:天雨曼陀罗,到眼光烂漫。

端严杂流丽,书法殊精湛。

明人补缺处,笔态隔霄汉,谛视亦可珍,精诚有一贯,斯宝世所稀,不独一市冠。

1989年,湛山寺建立了青岛湛山寺安养院,内设安养堂、延寿堂等部门。

安养堂是老年僧尼修行辩道、安度晚年的处所;延寿堂是接待国内外佛教界和有关人士来此供养的处所。

当年的5月10日举行隆重的开光典礼,来自济南、沈阳、台湾、美国等地的佛教界人士参加了这一盛典。

五、枣庄甘泉寺甘泉寺古称伽蓝神庙又称龙窝寺,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卓山北侧,因寺中有甘泉而得名。

该寺建于元仁宗延佑六年,明朝万历年间曾进行过较大规模的重修。

后来曾多次毁于战火,到1949年前后寺院基本倾圯殆尽,仅存残坦颓壁。

1992年,枣庄市对甘泉寺进行大规模重修,新寺占地约10亩,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窑神殿、东西配殿等建筑,此外还有连接长廊、放生池、甘泉、千年银杏树、石碑等物。

重建后的大雄宝殿、东西厢房等建筑均雕梁画栋,四周院墙蜿蜒曲折、古朴幽雅。

大雄宝殿内供奉着如来佛祖,东西两侧为十八罗汉的神像,神态各异、惟妙惟肖。

西北角处是一棵千年树龄的银杏古树,树下是一块立于明朝万历十五年(1588年)的《重修龙窝寺碑记》石碑。

此碑高约4米,由一块巨石雕刻而成。

碑文是明朝光禄寺卿贾梦龙所撰,其弟贾梦鲤所书。

石碑的背面记载着甘泉寺曾经的辉煌:良田千顷,僧人逾百,重修时的捐资者有数千人,不远处有甘泉潺潺注入放生池。

在重建甘泉寺的过程中,人们发掘整理了元、明、清等朝代有关重修甘泉寺的石碑12块,于是在重建后的大雄宝殿右侧建起了碑林。

其中一块雕龙石碑为清嘉庆六年(公元1802年)所立,记载了枣庄被称为煤城的历史。

碑文中写道:吾邑人有煤窑开自前朝万历年间,迄今(即嘉庆年间)掘取殆遍、邑之人王琛与山人太谷智太洋合伙采煤而得之。

1996年,甘泉寺被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为枣庄地区合法的佛教活动场所,山东省佛教协会指派千佛山高僧、88岁高龄的寂昌法师常住甘泉寺任住持,甘泉寺从此香火日渐旺盛。

六、莒南卧佛寺莒南卧佛寺始建于南北朝(公元417年),兴盛于唐朝,一度成为鲁南、苏北地区的佛教中心。

在历史上,许多寺庙的住持都是由卧佛寺选派的。

千百年来,它虽几经兴衰,但香火从未间断。

寺庙中那株历尽千年沧桑的唐槐,至今仍枝繁叶茂,堪称卧佛寺的见证。

1996年,为落实宗教政策,莒南县政府重修卧佛寺。

新修寺庙占地约110亩,有山门、钟鼓楼、东西偏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还有巨型汉白玉雕制的卧佛佛像一尊。

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先生亲自为卧佛寺题写了寺名。

2000年11月22日,莒南卧佛寺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佛教界泰斗茗山长老主持了开光大典。

如今,每逢初一、十五和佛教节日,寺内的僧人都会率众举行佛事活动,卧佛寺也再度成为鲁南、苏北的佛教文化旅游中心。

七、大泽山智藏寺智藏寺位于大泽山的腹地,俗称下寺,原是古代山东半岛佛门胜地,史称自秦汉以来,高人胜士多隐于此,号神仙窟宅。

智藏寺始建于唐朝,明初重修,规模宏大。

据《平度州志》记载:寺有廊,有门,有夹室,越门三重,为大雄宝殿,中奉如来及阿罗汉像,殿材巨丽雄壮。

明清时,智藏寺的香火极盛,成为齐鲁名刹。

如今的智藏寺是重新修建的,规模比古寺更为宏伟壮观,其周围的崖壁上遍布宋、元、明、清历代佛家偈语。

智藏寺东侧是造型别致、雕刻精美的众多佛塔,为我国十大塔林之一。

西侧的聚景台上有一座石亭,名为聚景亭,古朴典雅、凌空欲飞,是供游人赏景的佳地。

亭西的山涧林木葱郁、奇石遍布。

传说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急流勇退,专门选择这里隐居, 范蠡涧因此而得名。

智藏寺北侧有块辟石门,上面记录着元末明初的一次佛门盛会——来自杭州灵隐寺、泰山灵岩寺等国内10多处名刹的高僧齐聚智藏寺进行讲经阐教。

智藏寺的南侧为邀月台,平坦宽阔,不远处的乳泉清水一渺,传说为西施隐居时的沐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