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九章 巍巍泰山(1)

第九章 巍巍泰山(1)

2025-03-31 02:07:58

泰山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名称之多,在中国还没有哪一座山川可与之比肩。

据考证:泰山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

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

封建时代,泰山一直都是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

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逐渐神化,佛道两家的文人名人纷至沓来,给泰山与泰安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使其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第一节泰山历史泰山地处华北平原的东侧,呈放射状分布,东临黄海,西襟黄河,总面积约有426平方公里。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风光旖旎,盘亘于山东省的中部,古有拔地通天、擎天一柱、天下的中心、天地相接之处等美称。

泰山的主峰在泰安市北,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等称号。

泰山山体高大、形象雄伟,南坡的山势更为陡峻,整体看来山峰突兀、山峦叠起、气势非凡。

一、地貌历史在遥远的太古时代,泰山地区曾是巨大的海槽,堆积着非常厚的各种泥砂物质和火山岩。

大约24亿年前,这里发生了一次极为强烈的造山运动。

古泰山被抬出海平面,成为巍耸于天地间的一座庞然大物,这就是地质学上所说的泰山运动。

香火缭绕的泰山玉皇顶此后,经过将近20亿年的风化剥蚀,古泰山的地势逐渐平缓。

大约在古生代初期,由于华北地区发生地质性沉降,海水大量侵入,古泰山再次沉入到汪洋大海之中。

大约在中生代晚期,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泰山的南麓出现了数条断裂,处于断裂北盘的古泰山逐渐抬升隆起,并风化剥蚀,再次成为陆地。

新生代时期,在喜玛拉雅山的造山运动影响下,泰山沿断裂处继续大幅度抬升,大约在新生代中期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泰山的总体轮廓。

泰山的地貌分为剥蚀堆积丘陵、冲洪积台地、构造剥蚀低山和侵蚀构造中低山等四大类型,地壳运动遗迹非常丰富,具有非常重大的地质研究价值。

泰山上有一种距今将近20亿年的岩石,被学术界誉为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岩石之一,其对于研究中国东部太古代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太古代历史的恢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泰山南部的古界岩层上分布着大量裂隙泉,从岱顶至山麓,泉溪争流,泉水甘冽透明,性寒而沉,味甘而润,有清心明目,止烦润肠、利二便和轻身延年之功效,古人曾将其称为泰山神水。

在泰山北部,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炭岩的岩层逐渐向北倾斜,地下水在缝隙处露出成泉,并由锦绣川向北成星罗棋布状。

而在泰山北麓的丘陵边缘地带,岩溶水向北潜流,因受到地层辉长岩的堵截而纷纷涌出地面,使得古城济南成为家家泉水,户户杨柳的泉城。

泰山西北麓的张夏、崮山等地,灰岩和砂页岩的发育极具有典型意义,经考证已确定为我国的寒武系中、上统的标准剖面,堪称古生物众多种属的命名地。

泰山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东西通道交叉枢纽之侧,也位于华北平原的南北通道上,所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对泰山的文化弘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历史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开发泰山,发现于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以及发现于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有力的佐证。

此外,考古学家还在此地发现了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

这些都足以证明泰山是中华文明的肇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