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齐鲁文化,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
从时间上看,齐鲁文化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源头来看,鲁国产生了儒家思想学说(以孔子为代表),齐国则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相对来说,齐文化崇尚功利,讲求革新;鲁文化注重伦理,尊重传统。
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两种文化逐渐交融,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第一节齐鲁文化概述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负责治理夷人(意味着本地原来的东夷文化开始向后来的齐文化演变);周公旦被封于鲁,以护卫周室(标志着宗周文化在鲁国的完整保存)。
因此,从此时开始,泰山南北的东夷人虽然都臣服于周室,但他们却一分为二,山南以鲁为首,山北以齐为头。
而且,由于两国诸侯的施政方略不同,泰山周围的夷人风俗也出现了戏剧性的分化。
周公旦治鲁讲究尊尊而亲亲,大力改造当地的夷人风俗,夷人们几乎彻底执行周礼,放弃了原有的文化。
姜太公治齐讲究尊贤而尚功,对周礼的执行较为淡漠,所以齐国的夷人没有得到彻底改造,部分保留了原来的夷人文化。
周公雕像此外,从地缘政治的观点上看,泰山之南的鲁土地肥沃,适合农耕,很容易与重农的周文化相结合;泰山以北的齐土地贫瘠,难以实行农业文化,导致工商业较为发达。
因此,鲁人逐渐被周人同化,最终成为中原文化的典型;齐人则较多地保留了东夷人的文化传统,又借鉴了中原文化,使本土的东夷文化有了新的发展。
从这一点来说,齐、鲁两地的文化是泾渭分明、各具特色的。
春秋时期,齐鲁文化的核心——儒学产生于鲁国。
战国时期,孟子二度游学于齐,在齐国居住了十几年,他的学术思想受到齐文化的熏陶。
此外,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在丰富和完善儒学思想的同时,通过学术交流将儒学思想在齐国的文士阶层传播开来。
在此背景下,齐文化和鲁文化开始走向融合,共同构筑了辉煌灿烂的齐鲁文化。
第二节齐文化作为齐鲁文化的一部分,齐文化有着与众不同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齐文化的。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齐文化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文明……一、齐名的来历当时,齐国位于泰山之阴,以临淄为都城,南至泰沂山区,北到渤海平原,西靠黄河古道,东括山东半岛(包括今天的胶东、鲁北地区和鲁西大部),疆域占今天山东省的2/3,堪称疆土辽阔。
对于这样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姜子牙为什么要以齐为国名呢?其实,早在殷商之时,临淄一带就被称为齐。
也就是说,齐的名称在姜子牙被封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齐国之所以称齐,只不过是沿袭了旧称而已。
在《中国历史地图集·商时期中心区域图》中,齐被标注为城邑。
郭沫若考证后认为:齐当齐国之前身,盖殷时旧国,周人更之,别立新国而仍其旧称也。
由此可见,齐国的国名齐是源于齐地之齐的。
既然国名齐来自于地名齐, 那么齐地之齐是从何而来的呢?由于齐地的齐在古籍中没有详细的注释,所以学术界目前还存在争议,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