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配天门南北相连的是岱庙的第三道门,名叫仁安门,取自孔子的天下归仁,建于元代的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建筑结构与配天门相似,是专门用来祭祀天聋、地哑之神的。
配天门的西侧原有20块碑碣,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宣和碑》与《祥符碑》。
这两块碑高大雄伟、东西对峙,堪称岱庙现存的最大碑碣。
配天门的西南方原本有唐槐院、延禧殿、藏经殿、环咏亭和雨花道院等建筑,但均毁于战火。
如今,在藏经堂的旧址上修建了仿古建筑——文物库房,共有48间,收藏着泰山历代的珍贵文物、古籍约7000件。
继续往里走,便来到了岱庙的主体建筑——天贶殿。
此殿又叫峻极殿,金碧辉煌,矗立在高大的露台上,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
天贶殿长约43米,宽约17米,高约22米,殿阔九间,进深四间,为重檐庑殿式建筑,上覆黄琉璃瓦,门口的正中上方悬挂着宋天贶殿的巨大牌匾。
殿内正中是泰山之神的彩色塑像,坐像高约44米,头顶冠冕十二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
在道教中,泰山神是百鬼之神,主宰生死。
据民间传说:姜子牙封神时,将屡立战功的黄飞虎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负责管理人间的吉凶祸福,所以殿中的神像乃是黄飞虎。
大约在元朝年间,神像被封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
明太祖登基后,认为给泰山神添加封号是渎礼不经,于是去繁从简,改称为东岳泰山之神。
神像的两边是一幅楹联,为清人吴云所写的帝出乎震,人生于寅。
横额是配天作镇的巨匾,为清朝康熙皇帝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所书。
大殿的东、西、北三面是宋代的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全长约62米,高约33米,描绘的是泰山神出巡时的宏伟场面。
整幅壁画以大殿后门为界,东边为启跸图,主要描绘泰山神的出巡场面;西边为回銮图,主要描绘泰山神返回的情景。
整幅画面共有697个人物,其装束和仪态无一雷同。
此外还有山川河流、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祥兽坐骑等图案,展现出了一幅瑰丽无比、气势雄伟的出游场面。
天贶殿前的大露台非常宽阔,分上下两层,雕栏环抱。
露台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里面是乾隆皇帝拜谒岱庙时留下的诗碑;露台的正中为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香炉,香烟缭绕;露台的下方是古柏相夹的甬道,其尽头是方形石栏小池,称作阁老池,皇帝来此参拜泰山神时,大臣们就在此恭候。
天贶殿的后面是寝宫,中间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
据说宋真宗于公元1012年封泰山神后,认为缺少皇后,便于当年加封了一个淑明后,同时修建了后宫和嫔妃居住的配寝宫。
天贶殿的两侧是碑廊,历代碑刻几乎都集中在这里。
这些碑刻集中国书法之大成,有晋代二王的墨宝;宋朝四大家的真草隶篆;汉代《衡方碑》、《张迁碑》;晋代《孙夫人碑》;佛教的《大唐齐州神宝寺碑》;书法相异的《双束碑》等。
此外,还有48块汉代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造型生动,均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离开碑廊,经过炳灵门便来到汉柏院,院中有五棵枝桠交错、枝繁叶茂的古柏。
据传说:这些古柏是汉武帝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到泰山封禅时种植的,汉柏院由此得名。
汉柏院的北面是汉碑亭,其建于1959年,立在高大的台基上,台基壁上有许多名人的诗刻。
站在亭子上,可以纵览岱庙全景。
此外,汉柏院内林立着90余块碑碣,其中有后人隶书的《四愁诗》(张衡)、《飞友篇》(曹植);后人篆书的《泰山吟》(陆机)、《泰山吟》(谢灵运)和宋朝米芾的《第一山》、明朝陈昌言、左佩铉的篆书《汉柏图赞》、乾隆皇帝的《汉柏图》等。
置身于碑林之中,就好比阅读中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