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汉柏院向北有一个建筑精美、绿树掩映、清静幽雅的四合院,由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等建筑组成,是古代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的地方,因坐落于东华门内而得名东御座。
据史书记载:此建筑建造于元朝的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明代时称为迎宾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为驻跸亭。
正殿五间,殿内正中是乾隆皇帝的腊人座像,还有龙墩、龙椅、方桌、立柜、挂屏以及文房四宝等。
有泰山镇山三宝之称的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也摆放其中。
殿堂的台基下有一块用玻璃罩着的石碑,即有名山刻石之祖之称的秦刻石。
此石镌刻着秦始皇的功德铭和秦二世的诏书,均出自秦丞相李斯之手,为简练秀雅的小篆,字迹刚劲挺拔,堪称稀世之宝。
岱庙的最后一进院落里有东西两座花园,花园内种植着千姿百态的奇花异草。
院内的西南方有一个铸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的铁塔,造型质朴。
其东南方是被称作金阙的铜亭,为全铜铸造,高约44米,阔约34米,原本铸造于岱顶碧霞祠(明万历四十三年),是用来供奉碧霞元君的。
它于明末清初时移到了山下的灵应宫,1972年迁入岱庙,是我国仅存的三大铜亭之一。
厚载门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重建于1984年。
其后是望岳阁,共三间,红柱隔扇,黄瓦明廊。
出了厚载门北行,就可以到达登泰山的起点、泰山的山门——岱宗坊。
2碧霞祠碧霞祠位于岱顶,东靠驻跸亭,西连振衣岗,南临宝藏岭,北依大观峰(即唐摩崖),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祠宇,由山门、香亭、正殿、配殿、三座神门、钟楼、鼓楼、万岁楼、千斤鼎、照壁、火池、歌舞楼、御碑亭等建筑组成。
整组建筑布局紧凑、巍峨严整、气势恢宏,南北长约764米,东西宽约39米,总面积约为29796平方米。
碧霞祠是道教圣地,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
当时,北宋真宗登泰山,在疏通山顶泉池时发现了一尊遭到毁坏的石雕少女神像,于是命人将其更换成玉石像,赐名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号圣地之女,并修建了昭真祠,用于祭祀神女。
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昭真祠进行重修扩建,并改名为碧霞祠。
碧霞祠的大门叫山门,有五间,面阔约198米,进深约112米,通高约1215米,五柱九檩七架梁,九脊歇山顶,铜瓦盖顶。
门厅内是道教中镇守四方的四尊猛将: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均为生铁铸造,威风凛凛地立在那里。
走过山门,便来到了香亭。
其为方形,亭身四通柱,柱上施斗拱,九脊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亭中摆放有神龛,供奉着碧霞元君的铜像。
香亭的两侧各有一座铜碑,左边为明代万历年间的泰山天仙阁金阙铜碑。
据说明神宗皇帝的母亲慈生太后曾患眼病,因医治无效来到泰山祈求碧霞元君,眼疾很快就痊愈了,皇帝特地将碧霞元君像更换为镀金铜像,并铸造了铜钟铜亭。
香亭的右边是泰山灵佑宫铜碑,也立于明代。
这两座碑均为红铜铸成,高约372米,宽约1米,形式和纹饰等也基本相同。
香亭的后面是元君殿,共有五间,面阔约247米,进深约15米,高约13米,为四柱七架梁,十一檩前后廊式,九脊歇山顶。
屋面的筒瓦、垂脊、垂兽等均为铜铸,戗脊有6个铜兽和1个铜仙人;歇山与山墙的交角处饰有人物图案,每面9个。
门楣上悬挂着乾隆御赐的匾额——赞化东皇。
正殿内摆放有木构雕花神龛,供奉着碧霞元君的溜金铜像,神态慈祥、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正殿上方悬挂着康熙皇帝的巨幅牌匾,牌匾上写着福绥海宇。
东西配殿各三间,均为四柱五架梁,七檩前后廊式,五脊硬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