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神门外是金藏库,又称火池,是专门供香客们焚烧纸香的地方。
火池有照壁,照壁的下部为石砌,上部砌成五脊墙顶,北面镶嵌着4块石板,上面写着万代瞻仰四个大字。
门上是歌舞楼,共三间,两柱六檩六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歇山顶。
门内还有东神门、西神门,其间有盘道相连。
院中的东面是钟楼,方形,重檐五脊歇山顶,灰色筒瓦,室内悬挂着兽钮莲口铜钟。
如今碧霞祠共有道士、道姑30余人,由全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张常明主持,是泰山顶上最大的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道观。
3普照寺普照寺位于泰山南麓的凌汉峰下,为六朝古刹,取佛光普照之意。
清人聂剑光在《泰山道里记》写道:普照寺为唐宋时古刹。
金大定五年(公元1165),普照寺进行了重修,并悬挂上了普照禅林的牌匾。
后来因战火不断多次被毁,只剩下了基址。
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满空禅师来到泰山,用将近20年的时间重建了竹林寺、普照寺。
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并开始建坛传戒。
道光年间扩建了佛阁(今摩松楼),光绪六年(公元1880)重修了正殿与东西配殿,建国后也曾多次修缮。
如今的普照寺为四进院落,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和摩松楼为中轴线,左右为殿庑、寮房和花园等,总面积约为6150平方米,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建筑群。
清人曾用门前几曲流水,寺后千寻碧峰。
鸟语溪声断续,山光云影玲珑来赞咏普照寺。
普照寺普照寺的寺门又称山门,门前有两个高大的石狮,门上悬挂着巨大的牌匾,牌匾上写着普照寺三个大字。
山门的一侧为钟鼓楼,摆放着石柱钟架及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铸成的莲瓣口形铁钟。
正中间是明正德年间的《重开山记碑》,详细介绍了满空禅师来到泰山后重建竹林寺与普照寺的情况。
此外还有清光绪年间的《重修普照寺碑记》,写着清初名僧元玉等人在此住持的事情。
继续往里走就是主院,也叫三院,银杏双挺、油松对生。
中间是大雄宝殿,三间,五脊硬山顶,前后均有回廊,殿内供着释迦牟尼的鎏金铜像。
东西配殿各有三间,殿内陈列着明清年间的铜佛像和宋代的瓷器等文物。
大殿前面是清道光年间的双檐盖罩铁香炉,终日香烟缭绕。
大殿的后院有著名的六朝松,古松粗达数抱、枝繁叶茂,宛如巨大的华盖,松下有郭沫若《咏普照寺六朝松诗》碑。
一旁是筛月亭,取古松筛月之意。
亭下有方形石桌,敲击石桌的四角和中间会发出清脆的五种音响,因此被人们称为五音石。
中轴线以东有禅院和石堂院;以西是菊竹花圃,植有众多菊花,竖有周恩来于1941年撰书的《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碑。
花圃内有菊林院,院门上悬挂着菊林旧隐的横匾,门两旁的对联上写着:松曰好青,竹曰好绿;天吾一瓦,地吾一砖。
菊林院原为住持元玉(号石堂老人, 着有《石堂文集》)的居所。
后来,冯玉祥来泰山便居住于此,1984年此处成为冯玉祥先生在泰山的展室。
4壶天阁壶天阁位于泰山中路的四槐树北,在回马岭下,明代称升仙阁。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对升仙阁进行了修缮拓建,由于此处东面有十峰岭,西面有九峰山,北面有回马岭,山势为壶状,便更名为壶天阁(也有取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
门洞上的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的题字。
两侧为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泰安太守崔映辰的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