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九章 巍巍泰山(23)

第九章 巍巍泰山(23)

2025-03-31 02:07:58

李白画像由于古代帝王的泰山封禅,泰山从原来的普通山川一跃成为神山,正所谓山川之神,则水旱厉疫之害,于是乎崇之。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中国名人文士的泰山情结始于孔子。

孔子登临泰山,抒怀畅志,高呼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其颓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这些道德名言对后世名人文士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与示范作用,成为积淀深厚的文化心理,并蔓延成文化风气,最终流传、演变为传统文化中的独具特色、韵味十足的一大景观。

西汉文学家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为了激励自己忍辱负重,完成《史记》,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作为自己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三国时期的魏国诗人曹植(公元192年—232年,字子建,今安徽省毫县人,曹操之子)一生多处逆境,将泰山看作精神的寄托与生命的归宿,并宣称我本泰山人;俯观五岳间,从生忽如寄;愿蒙矢石,建旗东岳;拊剑西南望,思欲赴泰山。

唐朝诗人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也曾登顶泰山后狂吟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创造了壮丽奇异的神奇意境,表现出纵横天地的豪放飘逸精神。

盛唐大诗人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登上泰山之后,放声高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北宋的著名诗词家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终其一生未曾登上泰山,为此而抱憾道: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

金代学者王若虚(公元1174年—1243年,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河北藁城县人)在登泰山的途中坐化仙逝,被后人视为难得的风流而羡慕不已,并将其遗址称为蜕仙岩。

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公元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今山西省忻县人)在《内翰王公墓表》中写道:泰山为天壤间一巨物,其神之尊且雄,有不可诬者……宜有闳衍博大之真人来往乎其间……惟公名德雅望,为天下大老……谓不为山之灵所贪慕,吾不信也。

除此之外,许多名人文士的泰山情结几乎达到了魂萦梦绕的程度,例如宋代的梅尧臣在梦中吟出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金镕的佳句;元代的王恽也曾梦见泰山的灵岩寺其形势殿舍,殆与此间不异……二、名人与泰山无论是孔子,还是李斯、司马迁、曹植、杜甫、司马迁,都与泰山有着不解之缘。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无论是泰山造就了他们,还是他们塑造了泰山,他们与泰山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泰山因他们而增辉,他们因泰山而不朽……1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与泰山据传:当年孔子因不满鲁君荒唐奢侈的作风而愤然出走,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飘泊生涯。

在这段时间里,他致力于推广仁、礼思想,足迹遍及中原大地。

由于泰山离曲阜不远,而孔子的家又在曲阜,所以攀登泰山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孔子把自己比作崇高的泰山,晚年时曾赞叹泰山: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当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他还高声吟唱:泰山其颓乎,梁木其摧乎,哲人其萎乎!由此可见,孔子已经将自己的生死与泰山连在一起,泰山在孔子的心目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