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游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与言。
这是孟子对孔子的称赞,同时也说明了孔子与泰山有很密切的关系。
在历史上,孔子之所以登临泰山,主要是为了抒怀畅志、开阔胸襟,同时考察封禅、学习礼仪,以便了解民情、观知时政。
对于孔子登泰山,我们今天仍可在泰山找到证物——三块刻石。
第一块立于山顶的孔子登临处玉皇阁,刻着孔子小天下处六个大字,其是后人依据《孟子》的记载刻制而成;第二块位于山下的红门附近,刻有孔子登临处五个大字,为明代人设立;第三块位于山上的天街东侧,刻有望吴胜责四个字,是后人依据某些传说而树立起来炫示游客的。
此外,东汉王充的《论衡·书虚篇》中还记载了孔子与颜回在泰山上观察苏州阊门的故事:孔子与颜回一同登上鲁国的泰山,孔子站在山顶向东南方望去,发现苏州阊门外系着一匹白马。
于是他把颜回叫到跟前,指着东南方向问道:你看见苏州阊门了吗?颜回仔细观看后回答:看见了,阊门外好像有一根系牲口的白丝绳。
这当然是虚构的故事(泰山与苏州相距千里,肉眼无法看到)。
汉代郑玄在《礼记·檀弓》中写道:孔子路过泰山,发现一名妇女趴在坟茔旁痛器,便派弟子去问缘故。
弟子走过去对妇人说:看你哭得如此悲痛,肯定是有很大的伤心事!妇人回答:老虎吃了我公爹!弟子又问:你为什么不离开此地呢?妇人说道: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
孔子听后,对所有弟子说:你们应当谨记,暴政对人的危害高于猛虎!这就是孔子苛政猛于虎,应轻徭役,薄税敛观点的来历。
《孔子家语·六本》中也记载了孔子游泰山的故事:孔子登泰山,与荣声期相遇。
荣声期身穿鹿皮制成的衣服,手拿没有装饰的琴,边弹边唱。
孔子见状问道:先生为什么如此快乐呢?荣声期看了看孔子,回答道:我有很多快乐,最主要的有三条:其一,天生万物,以人最为宝贵,我是人,自然就很高兴;其二,人分男女,而世俗又是男尊女卑,我是男人,自然很高兴;其三,寿命有长短,有人很小就夭折了,而我已经活了九十五岁,因此高兴……孔子听后称赞道:你讲得真好,看来你真是能够自我宽慰的人!如今泰山上就有三笑处。
还有一件事也足以说明泰山在孔子心目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礼记·檀弓》记载孔子在《临终歌》中还提到泰山:一天,孔子起床后在门前散步,口中哼唱着泰山将要倒了!屋梁将要倒了!圣人将要死了!结果,孔子于七天后去世。
孔子登泰山拓展了泰山文化的内涵,泰山又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而且孔子也开创了名人攀登泰山的先河。
明代《泰山志》上就有泰山胜迹,孔子称首之说。
由于孔子的特殊地位与影响,后人纷纷仿效,登临泰山也成为历代文人名士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2泰山刻石,祗颂功德:李斯与泰山李斯(?—公元前208),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为秦代著名政治家。
他的一生业与泰山有很深的因缘。
公元前219年,李斯担任丞相之职,秦始皇封禅泰山,他一李斯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