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述内容可知,相对于其他地域文化,齐文化带给人的是一种由空灵构筑的仙境,又由于其中注入了功利的因素,这种仙境逐渐演化成人间仙境。
在这个仙境里,原有的社会价值规范被逐一打破,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更多自由和想象的空间,也更加不看重世俗的约束。
三、功利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齐文化中的功利观念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所反映,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经济上农商并重、政治上尊贤尚功、学术上兼容包并。
1经济表现齐国依山傍海、经济繁荣,但在姜太公刚刚受封时,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地薄人少、经济较为落后。
面对这种状况,姜太公通过实地考察,决定因地制宜,制定出了农商并重、五业俱兴的政策。
这实际上是出于齐人希望获取更多物质财富,以此来推动以经济繁荣为出发点与终级目标的功利观念。
在姜太公的努力下,齐地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极大增强。
姜太公之后,几代齐王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这种政策。
因此,齐国最终以春秋首霸的姿态成为东方大国。
在齐国由兴盛至灭亡的800余年中,虽然天下纷争不断,但是齐国始终以国富民强而闻名于世。
这些均体现了齐在经济文化上因地制宜、不守陈规、随时而化、力求发展的功利主义色彩。
2政治表现齐国政治讲求尊贤尚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不计出身,唯才是举;以功以尚,不重名分。
这既与齐始祖太公的出身不显赫有关,也与齐国的文化土壤及统治者的远见卓识密不可分。
齐国的历史上有两位功绩显赫的贤相——管仲与晏婴。
前者原本是小商人,后者也不是齐国贵族,但两个人最终都跻身齐国的显赫权贵之列。
尤其是管仲,最初只是桓公君位竞争者公子纠的老师,还曾参与过谋杀桓公,只是在公子纠失败后才转入桓公手下做事。
管仲的待人处事原则与当时士大夫们的道德观念背道而驰。
他追求自己的功名,为了使自己功名显于天下,可以不羞小节。
这里的小节,就是事君主的忠、参战争的勇、分财物的谦让、为人处世的尊严等,这充分表现出他的商人特性。
齐桓公重用他,不仅是看重了他在贫困时积累的丰富经验与追求利益时的灵活智能,更钦佩他为追求功名而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的精神。
这些事情正体现出齐国政治文化的功利性。
3学术表现齐文化的功利特质在学术上的突出表现就是兼容并蓄,具有多变性、接纳性与融合再生性。
具体体现为姜太公刚刚治理齐地时,实行的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和因其俗,简其礼方针。
这一方针虽然与老子的道家思想颇为相似,却表现出各种思想兼收并蓄的形态。
比如:管仲似法、晏婴近墨、邹衍创阴阳、淳于髡如道家、公孙丑实为儒家,他们均不属于一个道统。
此外,在齐国800多年的历史中,几乎没有一种思想能够取得独尊的地位而一贯到底。
百家争鸣虽然是人们用来形容先秦学术交汇盛况的,实际上也是对齐文化兼容包并特点的高度概括。
先秦诸子思想能在齐国的稷下形成百花齐放的争鸣局面,充分体现了齐国学术的集百花于一束,熔众家于一炉的特点。
而这个特点也正好表现出齐文化兼收并蓄、不尚道统、讲求事功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