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黄老之学与齐文化黄老之学是齐国土生土长的学派,即把黄帝学说与老子学说结合起来。
它既和原始道家老子画像有很深的渊源,又不同于原始道家,因此在学术上被称为新道家。
在齐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黄老之学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据考证:黄老学派大约形成于战国的齐威王和齐宣王时期。
当时,取代姜氏政权的田氏政权为了维护自己合法的统治地位,进一步争霸天下,极需维护自己统治的历史根据与思想武器,于是将黄帝抬了出来,宣称黄帝是田氏的始祖。
既然黄帝是田氏的祖先,姜氏又是炎帝的后裔,因此传说中黄帝战胜炎帝的故事就成为田齐取代姜齐的历史根据。
此外,老子是楚国苦县人,苦县原本属于陈国,春秋时因楚国灭亡陈国而改归楚。
由于田氏的祖先陈公子是从陈国迁到齐国的,因此田齐政权选择了出自陈国的老子学说,并将其与当时流行的黄帝学说结合起来,使黄老之学成为自己的思想武器。
当时,黄老之说虽然逐渐兴起,但是儒、墨两家已有了很大影响,成为两大派别;法家在各国的变法改革中显示了自己的优势;其他各家也均形成了自己的学派。
于是,黄老之学开始利用齐国稷下百家争鸣的有利形势,不断吸收各家的思想营养来充实自己,建立起一个以道家为主体兼有百家色彩的思想体系。
到了汉初,黄老之学已经与原始道家学说有了较大不同,发展成为以道家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之长,并能适应汉初统治者需要的新学派。
黄老之学与无为而治经高后、惠、文、景四朝,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止的60余年间,对汉初社会的政治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国力的增强等方面都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汉武帝以后,黄老之学虽然仍盛行,但在理论上已经无法和儒家相抗衡了,只好转向神仙方术与宗教迷信。
到了魏晋时期,道家思想虽然因时事的改变而再度流行,但已经开始趋于空谈,失去了实用价值。
到了晋朝,葛洪对道家进行了一番系统的改造,使其完全蜕变为一种宗教,即道教。
从此,黄老之学成为历史名词。
第三节鲁文化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写道:鲁人皆以儒教。
这里的教为教化之意。
由此可见,儒学对鲁国人有非常大的影响。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鲁文化在孔子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子思、孟子、荀子等集儒家文化之大成的思想大师。
他们对鲁文化与儒学的承继、传播和发扬,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鲁名的来历鲁之得名,与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山有关。
据史料记载:周公旦在东征前,就已经在成王的劝说下建立了鲁国(今河南鲁山一带),伯禽便是鲁国国君。
周初分封之时,曲阜一带还被奄国(存在于商朝时期)占领着。
伯禽被分封为鲁王后,就代表周王室担负起镇抚徐、奄的使命,鲁国的势力也开始由西向东逐步发展起来。
东征胜利后,周人控制了包括曲阜在内的大片土地。
不久,在周公旦的决策之下,伯禽由鲁山迁往曲阜。
后来的鲁国,就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国所灭。
后来,整个天下又被秦国所吞并,建立了统一的大秦王朝,但无论以后怎么变化,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沭水流域仍沿称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