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有根据的说法来源于《临沂县志》,该书记载糁是明朝末年由临沂人创制,历经多年演变与改进,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沂州名吃。
除了史书记载之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些关于糁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有两个。
其一:东晋时期,由于灾荒严重,一对穷困潦倒的夫妇逃荒来到临沂。
当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他们非常可怜,就经常接济。
这对夫妇非常感动,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回报。
有一次,王羲之身染重病,夫妇二人知道后觉得报恩的机会来了,便把家中仅有的一只正在下蛋的母鸡给杀了,打算熬成汤送给王羲之喝。
熬鸡汤时,他们还专门在汤里加了一些较为常见的驱寒中草药。
本来,他们想把鸡炖得烂一些,由于是在晚上熬煮,看火的丈夫因过于困倦而睡着了,致使鸡汤煮了一整夜。
第二天,看着已经黑糊糊的鸡汤妻子非常生气,但家中又没有其他东西,他们只好将煮糊的鸡汤送给王羲之。
当时王羲之虽然卧病在床,但吃了一些中药后病情已经有一些起色,只是感到口干舌苦、没有食欲。
他看到夫妇二人送来的鸡汤,不好意思驳了人家的好意,勉强尝了一口。
没想到,品尝之后感觉神情气爽,病也好了一大半。
于是,兴高采烈的王羲之随手写下米参二字,后来人们将其称做糁。
其二:糁与乾隆皇帝有关。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经过如今的郯城码头镇时,感到有些饥饿,决定尝尝当地的名吃。
旨意一下,当地官员急忙献上了味道独特的早餐。
乾隆皇帝品尝之后,觉得自己从来没喝过如此可口的东西,问道:这是啥(糁)?地方官员不明就里,只是紧张地点头回答:这是啥(糁),这是啥(糁)。
于是,糁流传开来。
关于糁的制作,据《礼记·内则》记载: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
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
也就是说,最早的糁是用牛、羊肉加工而成的。
后来糁传到内地,由于内地人喜欢食用鸡鸭,所以糁便用鸡、鸭肉制作。
通常情况下,制糁要经过选料、制汤、合成糁三步,主要用料有肉、麦米、面粉、葱、姜、精盐、五香粉等。
以鸡糁为例,如果是制作30碗,就需要母鸡1只、麦米25克、葱75克、姜150克、五香粉15克、盐75克、酱油100克、胡椒粉15克、面粉500克、味精12克,此外还需要准备适量香油、醋和水。
制作时,首先在锅中加水,待旺火烧沸后放入鸡,熬煮3小时左右撇去浮沫,下入麦米、葱、姜等,小火煮2小时,待鸡肉熟烂时捞出晾凉,把鸡肉撕成丝,放在碗中。
然后将精盐、胡椒粉、五香粉、酱油等放入鸡汤中,开锅后放入调成糊状的面粉。
再次开锅后将其盛入装有鸡肉丝的碗中,点上少许酱油、味精、香油和醋就制成了汤薄味浓的鸡肉糁。
喝糁时,讲究热、辣、香、肥,如果用一碗热糁配上油条、烤牌(一种烧饼,当地的特产)一起食用,那将是非常美好的早餐。
如今,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扬,临沂已经有数十家专门制糁的店铺,就连上海、青岛等地也开设了糁馆,所做糁种类多样,口味也各有千秋。
2周村烧饼提起淄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拥有众多人文古迹和天然景区,除此之外就是种类繁多的传统名吃。
其中周村烧饼更以其薄如纸片、香气宜人、入口酥脆的独特风味,在淄博的传统小吃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