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隶属于淄博市,坐落于鲁中地区,周村烧饼是周村的特产之一。
关于周村烧饼起源于何时,已经无迹可考,但传说其主要源于汉代的胡饼。
据史料记载:周村烧饼明朝中叶,周村云集着大量商贾,当地经济极为繁荣,各种小吃应时而生。
当时,用来烘烤胡饼的胡饼炉传入周村,当地面食师傅对其进行了改进,烤制出薄、香、脆、酥的烧饼,这种烧饼就是周村烧饼的雏形。
当时,周村人都将此烧饼称作香酥烧饼或大酥烧饼。
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间,周村的这种烧饼逐渐流传开来,外地人为了记住该地区烤制出的独特烧饼,便将所有周村地区烤制的烧饼都称为周村烧饼。
据当地老人回忆,周村烧饼之所以具备薄、香、酥、脆等四大特点,应归功于一位名叫郭云龙的面食师傅,因为最初的周村烧饼也是面皮较厚且不酥脆。
一次,郭云龙师傅在烤制大酥烧饼时,偶然发现饼上面鼓起的部分薄而香脆,再加上些许芝麻,吃起来香而不腻、爽脆异常。
于是他大胆试制新品,最终研制出了形圆色黄、薄如纸片、入口酥脆、不硬不艮、多食不腻、易于消化、正面有均匀密集的芝麻仁、背面有天然形成的细密小孔、可存放数周仍保持酥脆的周村烧饼。
这种烧饼投放市场后,深受大家的喜爱。
l880年后,郭家的聚合斋烧饼店率先启用印花纸包装,包装后的产品久藏不变质,沿袭至今。
清朝末年,周村烧饼的美名传到宫廷,皇室屡次调贡,使得周村烧饼名满天下。
当时山东省的著名商号八大祥(以经营绸缎而闻名)就专门定购周村烧饼,将其发往埠外作为馈送佳品。
1951年前后,周村人民曾以周村烧饼为礼品,慰问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如今,周村烧饼屡获殊荣,相继获得了山东省优质产品、山东省传统名特食品、商业部优质产品、国家质量达标食品、中华名小吃、中国名点、中国放心食品信誉品牌等众多荣誉称号,深受人们喜爱。
3泰山煎饼去山东,自然少不了吃煎饼。
煎饼是粗粮细做的一种方便食品,具有原料广泛、粗细均可、制作简便、易于携带与保存、食用不需加热等众多优点,堪称经济又实惠的绝佳食物,在山东是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食物之一。
据考证:山东煎饼起源于泰山地区,而且泰安的摊煎饼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泰安地方志中写道:明万历年间(1620年),泰安城东羊楼村的范氏分家,在其分单中写有鏊子一盘,煎饼二十三斤,这说明煎饼在明朝年间就已是泰安地区的主食。
著名文人蒲松龄就曾写有煎饼圆如明月、大如铜铮、薄似蝉羽之纸、色如黄鹤之翎的诗句。
泰山煎饼以玉米和小米为原料,一般情况是头天晚上将原料精细磨碎并搅成糊糊,第二天早上开始支鏊子,然后用玉米秸或麦穰等柴禾烧火,待鏊子将热时用一块叠成多层的方形厚布(俗称油布子)蘸上少许豆油,擦拭鏊子,要将其擦亮、擦匀,这样既能清洁去污,又能使烙熟的煎饼易与鏊子分离,避免粘贴。
接下来就是用饭勺舀着糊糊倒在鏊子中央,再快速地用长条形竹坯子(或竹耙子)将面糊向鏊子的四周摊擀,一定要摊满整个鏊子,并摊均匀,几秒钟后煎饼就烙熟了。
此时的煎饼中间干硬四周绵软,只要用双手轻轻一揭,一张圆圆、薄薄的煎饼就做好了。
泰山煎饼由于薄如纸、脆如酥、少水分、耐贮存,成为久负盛名的传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