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十章 食不厌精话鲁菜(17)

第十章 食不厌精话鲁菜(17)

2025-03-31 02:07:59

马蹄烧饼马蹄烧饼历史久远,在清乾隆年间已享有盛名。

清朝末年,山东商河县城经营马蹄烧饼的张氏家族和康氏家族的名气颇大,所制烧饼经常被过往商人带往外地,马蹄烧饼不胫而走。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马蹄烧饼曾作为贡品呈献给他,备受皇帝与大臣们的赞赏。

制作马蹄烧饼时,先将糖稀放在锅里熬成金红色,再用水稀释并盛在碗里备用。

将发面和死面按比例兑好,做成面饼,轧成长条,经过搓瓤、抹油、捏褶后卷起来,再用死面做皮包起来,在光滑的石墩上搓制成马蹄状,蘸上糖稀、芝麻,放在特制的吊炉里烤制,待烧饼呈金黄色即可出炉。

出炉的烧饼个个透着诱人的清香,烧饼贴着炉膛的那个部位微微焦黄,两头翘起来的边像匹萨的圆边一样厚实,吃起来格外有嚼头。

马蹄烧饼物美价廉、老幼皆宜,是招待宾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每到节假日,人们更争相抢购、销路广阔。

9锅子饼锅子饼为滨州的传统名吃。

相传,清朝末年,滨州西关有位姓邢的做饼人,他在继承父业做饼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人的口味,以饼中卷馅的形式,融饼和包子的优点为一体,创制了一种新的、独具特色的经济、方便的面食,取名锅子饼,也叫邢家锅子饼。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熟油新作饼香,这是说制作饼皮时,要选用新麦磨成的面、新黄豆榨出的油和鲜葱,这样做出的锅子饼才能柔韧细腻。

菜把青青间韭苗,茴香盐白自烹调,这是说做饼的馅要用刚割的韭菜、新掐的小茴香叶、细盐等食材搅拌而成。

通常情况下,先用水将面粉和成软如糖稀般的面团,做成两个大小相近的小饼,摞在一起,再放在鏊子上,将两面烙成黄色,待中间凸起时,迅速取出,并置于盖有棉垫的容器中备用。

馅一般用豆腐、熟猪头肉、鸡蛋、香油、盐、芫荽末等制成。

最后将烙好的双层饼揭开,成为两张薄单饼,卷上馅,放在锅内稍煎,取出切成两段后即可装盘食用。

做好的锅子饼呈长方形,蛋黄色,食之酥而不硬、香而不腻、滑酥馅多、味鲜可口,老幼皆宜。

如今的滨州餐桌上,锅子饼每桌必上,并做出了很多花样,不仅用小麦面,还可用玉米面、荞麦面等,或几种面混和用。

馅的原料更为广泛,虾仁、鸡片、鱼丁、肉丝、香茹、荠菜、木耳等均可,也可几种原料调拌在一起使用,味道更加鲜美。

10蓬莱小面蓬莱小面是蓬莱传统名吃,面条为人工拉制(抻面,当地俗称摔面),条细而韧,卤为真绸(俗称加吉鱼)熬汤兑制而成,并加入适量绿豆淀粉、酱油、木耳、香油、八角、花椒等佐料,具有独特的海鲜风味。

民国时期,衣福堂制作的蓬莱小面遐迩闻名(俗称衣福堂小面)。

衣福堂祖籍栖霞,13岁就开始学厨,曾经营过挑担拉面,也与人合开过兼营小面的饭店,大约在1945年开始自营衣记饭馆。

他制作的小面用料和做工极其考究,也很费时,每天的销量不是很大,但小面味道非常好,所以衣福堂小面远近闻名,前来品尝的客人越来越多,常有外地游客因吃不上衣福堂小面而引为憾事。

11油镟油镟是一种油煎饼,系济南的传统风味小吃,因其形似螺旋、表面呈金黄色、外皮酥脆、内瓤柔嫩、葱香透鼻而得名。

清乾隆年间戏曲作家李斗(生卒年不详,字北有,号艾塘,江苏仪征人)在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写道:城内外小茶肆或为油镟饼,或为甑儿糕,或为松毛包子,茆檐荜门,每旦络绎不绝。

这里所说的城既是济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