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为儒家后来的发展与分化埋下了伏笔。
在孔门弟子中,孔子晚年最得意的门生当数子贡,孔子对他也寄予了非常大的期望。
孔子死后,其丧葬事宜都由子贡主持和料理。
因此,当其他弟子守丧三年将要返回时,都向子贡作揖,并相向而哭。
不过,子贡在为孔子守丧六年之后,基本上与孔门其他弟子失去了联系。
他投身到了实际的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中,在学术上并没有什么突出贡献。
此外,在思想文化方面作出较大贡献,但未被归入大儒家八派的还有曾子、有子、子游、子夏等人。
曾子是孔子的晚年弟子,据说天赋不高,经常受到孔子的批评。
但他非常注意道德修养,坚持吾日三省吾身,最终成为孔门弟子中除颜回之外最为重要的道德楷模。
孔子去世后,曾子开始收徒讲学和著述,主要从孝道、伦理道德方面阐释与宣传孔子的遗说。
有子也是孔子晚年的弟子,荀子在《解蔽》中写道:有子恶卧而淬掌,可谓能自忍矣。
他勤勉好学,受到了孔子的喜爱与赏识。
在学术见解方面,有子也基本继承了孔子的学说:重视孝悌道德、主张和为贵、强调以礼为本。
子游比孔子小48岁,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赏识,对古典文献和礼乐教化有较深的研究。
《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
由此可知,子游与子夏齐名,在对孔子学说的发展与传播方面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子游之学称得上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子夏和子游一样,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比孔子小44岁。
《荀子·大略》曾记载:子夏家贫,穿着破烂。
有人问他:子何不仕?子夏回答: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争利如早甲而丧其掌。
由此可见,子夏的性格虽然有些怪异,但一心向学,因此曾被孔子誉为文学第一。
孔子去世后,子夏离开鲁国,先到卫国为卫灵公做事,后应邀前往魏国西河讲学,名声由此大振,弟子众多,影响非常广泛。
2子思与《中庸》子思(公元前483年—前402年),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孔子之后、孟子之前的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子思曾受业于曾子,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并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所以后人尊称其为述圣。
子思虽是孔子的孙子,但孔子去世时他还年少,并没有跟随孔子学习,而是通过向孔门的多位弟子学习,才全面掌握了孔子的思想理论体系,最终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
子思生活的战国年间,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在经受了春秋时期的严重冲击后,正逐渐走向破落甚至崩溃。
面对整个社会的礼坏乐崩、人伦不理,子思在掌握了孔子的思想精义后像其祖父一样竭力倡扬儒家学说,强调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观,提出仁、义、礼、智、圣的道德五行观,阐释守诚践道的天人合一观,力求以此来拯救社会危机。
这充分展示出儒家学者的人格特点:明道救世、笃志不移的远大理想;修德成善、不畏困苦的坚定意志;抗节守道、威武不屈的刚正品格。
子思一生有大量著作,但因年代久远,大都已散佚,目前只有《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传世,尤以《中庸》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是其学说的核心。
朱熹曾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一语道出了子思的忧虑——道的学问是否能好好地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