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孔子一生都在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传播道的学问——朝闻道,夕死可矣!可道并不是能够摆出来让人们看到的东西,而是人们努力挖掘才能认识的东西,所以要想真正认识道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对于道的学问,人们常常表现出堕性,以致于孔子极为感叹,认为对于追寻和遵循道,民鲜能久矣、道其不行矣夫。
到了子思所处的年代,各种异端邪说纷纷出现,使得子思更加担忧道的流传,因而极力将前辈们关于道的学问辑录成文字,以便于流传。
子思及儒家的道,是说人的贫富穷通、国家的治乱兴衰都由天命来决定,人的本性能对天命作出正确的反应,即行为的准则。
子思在《中庸》中写道:道是不可须臾离的,如能修养得好,可与天地相参,如文王、武王和孔子。
子思说: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结,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家庙飨之,子孙保之。
这就是说,文王、武王的命虽好,但也离不开文武之德,离不开文王之德之纯。
对于孔子,子思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
涛,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这就是说,孔子虽没有文武之位,但他在德性方面的成就却可以配天地、育万物。
由此可见,子思对于存养之功是极力推崇的,而对孔子的推崇则达到了神化的程度。
《中庸》中还写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所谓的道不远人,就是所谓的率性之谓道,道并不需要他求。
这实际是在说人性善,是孟子性善论的前奏。
3孟子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句掷地有声的言辞是中国思想家孟子阐述的人格标准。
2000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将它视为格言传诵。
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年),名轲,自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有亚圣的尊称,后人将其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出身贫寒,父亲在他年幼时就去世了,其整个少年时代都是与母亲一起度过的。
传说孟母是一位很有见识又懂教子之道的人,是孟子的启蒙教师。
在孟母教子的传说中,最为后人所传诵、也最为快炙人口的就是孟母三迁和断织劝学的故事。
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孟子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少年时代,并为此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母亲将家选在了读书人聚集的学宫附近,少年孟子受到了礼仪风习的熏陶,逐渐对孔子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年龄稍长之后他离开邹国,来到孔子的家乡鲁国,师从子思。
通过刻苦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最伟大的人,并推崇、继承、发扬了孔子的德治思想,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后来,他一直醉心于儒学研究,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终成一代大儒。
孟子名声大噪之后,邹国与鲁国国君经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但是,邹、鲁都是小国,很难实施孟子的仁政抱负。
因此,他决定带学生前往东方大国——齐国。
但是,齐国采取的是锻炼精兵、富强国家的政策,对孟子的仁政思想毫无兴趣。
无奈之下,孟子来到膝国,膝国的太子对孟子的仁政思想非常感兴趣,将其留在膝国实行仁政。
不过,膝国只是一个小国,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孟子认为自己的仁政思想不可能由这个小国推行到天下,于是开始游走于其他国家,努力宣扬他的仁政思想。
可是,没有哪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