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三章 齐文化与鲁文化(10)

第三章 齐文化与鲁文化(10)

2025-03-31 02:07:58

面对来自现实的种种打击,已步入晚年的孟子不得不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著书立说。

与孔子相似,孟子留给后人的也只是一本语录体《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记述了孟子言行以及他与时人或弟子的相互问答。

到了南宋,一代大儒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 (书)》、《中庸》合称四书,奉为儒家四大经典。

《孟子》基本继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这句话不但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

《公孙丑》上写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以施行不忍人之政。

按照这样的逻辑推论下去,就可得出人人都可成为尧舜的结论。

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当时的诸侯自然就可成为圣君,都可推行仁政了。

由此可知,孟子的人性本善为其仁政理论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也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重大发展、发扬。

孟子虽以尧舜时代的仁政为标准,却未必清楚尧舜时代的仁政是什么。

因此,他的仁政是虚构的,只是说得较为具体罢了。

例如,《梁惠王》上中写道:发政施仁时,需要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就是孟子所谓仁政的理想轮廓,其中当然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孟子还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有不忍人之心,能够忧民之忧、与民同乐。

这种思想虽然承袭孔子,但却比孔子更为强烈。

孟子在《尽心》下里写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这种话是前人不曾说,后人也不敢说的。

与同时代的各家相比,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可谓独树一帜。

4荀子与《荀子》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号卿,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赵国(今山西临猗县)人。

荀子生前也曾周游列国推行其学说。

据史料记载:荀子曾两次入齐,三度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官称号)。

由于齐王对他非常冷淡,他只得离开,辗转来到燕国,不久又去秦国进行考察。

秦王很欣赏荀子提出的一统天下方略,但因遭到秦王谋臣范睢的嫉妒,荀子被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