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三章 齐文化与鲁文化(11)

第三章 齐文化与鲁文化(11)

2025-03-31 02:07:58

公元前247年,荀子回到赵国,受到赵王的重视,尊其为荀卿。

在赵国的这段时间,他曾经与临武君在孝成王面前议兵,将天下兵争形势归结为兵不血刃、凝士以礼及为义而战。

但这种仁战的思想根本不合时宜,连其弟子李斯等人都不相信。

赵王口头上称赞荀子的才学,但并没有采纳他的政治主张。

荀子非常失意,没过多久就离开赵国,返回秦国。

后来,荀子接受楚国春申君的邀请,入楚担任兰陵令(官职)。

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春申君就遇刺身亡,荀子也随之丢官。

受到这一打击,已届暮年的荀子心灰意冷,遂放弃仕途,留在兰陵著书立说、教书育人,直到终年。

荀子去世后葬于苍山县兰陵镇东南处。

现在荀子墓前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补建荀子墓碑和光绪三十年(1904年)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

据碑文记载,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6年)也曾修过此墓。

荀子作为战国后期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家代表人物,其主要思想集中在《荀子》一书中。

它仿《论语》体例,始于《劝学》,终于《尧问》,其中:《天论》阐述自然观;《解蔽》、《正名》阐述认识论、逻辑思想和思想方法;《性恶》阐述人生论;《劝学》、《修身》阐述教育理论;《议兵》阐述军事理论;《礼论》、《王制》、《王霸》、《富国》等篇阐述社会政治思想。

总的来说,《荀子》是中国古代集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大成之作。

第四节齐鲁文化的交融齐、鲁是邻邦,两者的文化互相交融是很自然的事情,特别是两国被秦王朝灭亡之后,两地原本差异很大的文化就打破藩篱,走上逐渐交融、统一的道路。

之后,齐鲁两地的文化虽然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但日益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齐鲁文化交融的重要阵地,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咨询、学术交流中心,是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也是闻名于世的文化教育中心,更是各种文化思想理论学说汇聚、碰撞、交流、融合的地方,属于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堂,在先秦时期的齐国乃至齐鲁两国的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显赫的地位。

稷下学宫始建于田齐桓公时期,因邻近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而得名,在秦灭齐统一中国时消亡,历时约150年。

其创办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在整个古代教育史上都非常罕见。

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在大变革之中,各诸侯国都把如何称雄诸侯、统一天下,如何管理国家、巩固政权、富国强兵等重大问题放在首位,因此急需一批具有济世才能的政治人才为自己出谋划策、执政掌军,以实现一匡天下的政治理想。

田齐的第三代君主田午(齐桓公)跟其他诸侯一样,也面临着新生政权巩固和人才匮乏的现实。

于是,他继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优良传统,并借鉴姜齐桓公的养士方法,及时在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了巍峨的学宫,命名大夫,以此招揽天下文学游说之士到稷下学宫传道授业、著书论辩。

齐威王即位后,为了革新政治、整顿吏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更加需要贤能之士。

因此,他扩建稷下学宫,选贤任能、广开言路,使齐国成为东方霸主,稷下学宫也由此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