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三章 齐文化与鲁文化(15)

第三章 齐文化与鲁文化(15)

2025-03-31 02:07:58

历代帝王通过封禅、朝拜、祭祀泰山,树立了自己的至尊地位,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泰山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抬升到无比神圣的高度。

一座自然的山岳,由于政治的需要,受到中国古代历代最高统治者的亲临封禅和祭祀,并延续了数千年,这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第五节齐鲁商业文化齐鲁商业文化兴起于商周,成型于春秋战国年间,两汉时基本成熟,且在此后的各个朝代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并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工商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完善、经营之道及商业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形成有着显著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时期,齐鲁的商品经济就已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至秦汉时期一直没有动摇。

这种局面的形成既与齐鲁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有关,也与国君的工商管理政策相联。

对齐鲁之地的开发很早就已开始,但境内多丘陵,而且土壤为沙质,发展农业难度很大,而桑麻、渔盐等却较为适合。

此外,齐鲁地处交通要道,是商贾的必经之地,吾国(齐国)者衢处之国也,远秸之所道,游客蓄商之所道,财物之所遵,便利的地理环境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再者,齐国在建国初期人民寡,为了弥补农业少五谷的不足,只能因地制宜,扩大商品生产的规模。

地广人稀的国情无疑对扩大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极为有利,于是有了齐地膏壤千里,宜桑麻之说。

而鲁国由于封土面积较小,随着人口的繁衍增殖,至西汉时已出现地小人众的窘境。

为了生存,人们除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外,只得从事工商业。

先秦时期,齐国统治者实行较为宽松的工商管理政策,为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等史书的记载:吕尚(姜子牙)被封为齐侯后,在治国时充分利用山东半岛的自然资源优势,劝女工,极技巧,通渔盐,以致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齐桓公时,为了增强国力,采取毋忘宾旅的优惠政策鼓励贸易,招引外商。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其他各路诸侯会盟于蔡丘,约定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内容之一就是要为商贾提供食宿方便。

比如:齐国为外来商人提供宾旅与货栈交易的场所,对外商货车一乘的提供本人伙食、三乘的兼供给饲料、五乘的并供给厮养人,由此出现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的局面。

管仲担任齐国丞相后,整顿士、农、工、商的户籍,加强对工商业的控制与管理,还实行官山海政策,由国家控制山海之利(主要是盐、铁),以照顾到各方的利益。

比如:民营盐铁生产需要上缴国家实物税,并统一收购销售,实行专卖,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为齐国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奠定了基础。

晏婴担任齐国丞相时,为了巩固统治采取工商不变政策,即工商业坚守其业,搞好商品生产与流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及至战国年间,齐国的工商业依然十分发达。

齐鲁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主要表现在商品种类众多、货币通行、商业繁荣、商贾众多等方面。

齐鲁自然资源丰富,鱼、漆、布、盐、帛等都增加了商业市场的物资品种。

至战国时,各国间的贩运业大为发展,各地特产都能在齐鲁市场上买到,如北方的走马吠犬、南方的羽翮齿革、西方的皮革文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