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纹、划纹、压划纹等饰纹;石器磨制的工艺已非常精细,如斧、铲、镰、磨盘、磨饼、凿、匕首等的器形非常规整,有很好的光滑度;懂得了农耕,会使用石铲、鹿角锄等各种石器翻松土地,从事农业生产,而且会使用石磨盘来加工粮食;手工业生产出现萌芽,开始使用野生纤维和动物毛绒进行纺织、缝纫、编织;建成了半地穴式的圆形房屋,居住条件较后李文化时期的人类有了很大进步;家畜饲养、狩猎、捕鱼等也比较发达……这一切都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真正走向了定居生活,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熟食制作技术非常进步。
三、大汶口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分布于我国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距今约6500—4500年,总体成熟程度很高,堪称东夷文化史上光辉的发展阶段,表明当时的社会已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据考证: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制作工艺比较高超,已经能够制造鸟造型的三足陶器;玉器的制作、雕刻与雕塑艺术相当发达;人们开始从事祭祀活动,并将自己制作出来的器皿用于祭祀;占卜之风逐渐盛行,龟甲成为占卜的工具;人群居住密度越来越高,村落现象更为明显;文字出现萌芽;社会生产劳动有了性别之分,男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女人主要从事纺织等家内劳动;私有制出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有些人的墓穴非常大,随葬品比较丰富,有些人的随葬品却很贫乏。
四、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因1928年最早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
在龙山文化时期,东夷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陶器制作工艺更加精湛,能够制作出精美、极具艺术美感、薄如蛋壳、通体黑亮如漆、质地极纯的黑陶(黑陶工艺主要利用陶轮轮制的方法,不以装饰取胜,而以造型见长,包括尖底瓶、罐、盆、鬲、豆、杯、鼎等品种。
其在烧制时采用封窑烟熏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深黑色光泽,表面磨光,朴素无华,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具备黑、薄、光等特点)高柄杯——蛋壳陶;玉器制作已有很大规模,出现了专门的作坊;占卜龟甲使用更为广泛;文字发展趋于成熟,并被广泛应用在陶器上;冶炼技术有所发展,已能够制作小型的铜器。
五、岳石文化时期岳石文化位于山东大泽岳石村附近,是在1959年修水库时被发现的。
考古学家在此发掘出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推论它们为东夷文化的产物,应该产生于夏朝。
作为龙山文化的延续,岳石文化无论是从建筑城防技术、青铜冶铸业、农业发展,还是从分布范围来看,都与龙山文化相似。
只是陶器轮制技术(将黏土放置在轮盘上,利用轮盘旋转的张力使陶器成型的技术,具有制作快、产量高且器形规范匀称等特点)有所退化,器类的使用减少、工艺较为粗糙。
此时出现了在泥质陶器上施加彩绘(有红单彩和红黄白多彩)而成的彩绘陶,这是之前所不见的。
由于具有实用功能的陶、石器,一旦被施以彩绘,就失去了实用性,而变为礼仪用具——礼器。
所以,彩陶的出现应该是社会进步的具体反映。
第三节东夷人的原始宗教作为人类进化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特殊精神活动之一,中国古代的宗教意识大约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以后逐渐繁盛。
灵魂不死、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各种鬼神崇拜等观念在当时的各个族群中普遍流行,东夷族自然也不例外。
东夷人的宗教观念除了具有原始宗教的基本特点外,还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比如:东夷人的鸟崇拜、太阳崇拜和桑树崇拜。
这一切使得东夷文化在原始社会的众多地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充分体现出齐鲁文化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