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任何思想学说一旦与权力靠近并被统治者利用,就会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和真理性。
孔子及其学说就遭受了如此命运,朱熹及其学说自然也不例外。
元代至清,朱熹的学说作为官方的正统意识形态存在了700多年,不但逐渐僵化并失去了生命力,还排斥其他学说,甚至出现过以理杀人的灾难。
这不得不说是理学发展的一个悲哀。
三、齐鲁文化精神的近代转变近代中国备受列强侵辱。
1860年,法国人的炮车碾过烟台的大街;1895年,日本人在威海接受北洋水师的投降约文;1897年,德国人的铁甲战船驶进胶州湾……中国的政治、经济、传统文化逐渐受到西方文化的挑战,并渐渐堕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随着社会形态全面而急剧的转型,齐鲁文化的精神传统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作为齐鲁文化的故乡,一幕幕耻辱的历史图景使以圣人之乡优越心理自居的山东人受到了极大挑战,给他们带来了深深的挫折感。
齐鲁儒学由此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境遇。
首先,儒学作为曾经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已经难以与变化之后的现实生活相对应。
其次,山东人的思想观念很难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无法接受殖民主义的文化统治。
于是,2000多年来从未出现过的信仰危机与捍卫圣贤思想的本能冲动,同时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里,由此形成了旧中有新、新中含旧的思想格局。
于是,傅斯年等新一代山东知识分子在没有放弃国学的情况下接受西学,甚至参与了创造现代中国新文化的过程。
由此可知,他们作为新思潮的弄潮儿,已经成为以西学治国学的积极实践者,他们的种种努力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是在努力寻找传统思想与外来学说的结合点。
五四运动时曾提出过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打倒孔家店,其目的是彻底取消儒学的影响,逐渐弱化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却再一次凸显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仰危机。
当然,在山东的老百姓中间,儒家思想并没有突然中断,而是以风俗的形式和在宗法秩序中得以传承。
无论是自觉的遵循,还是无意识的循规蹈矩,都显示出儒家思想所具有的巨大支配力量。
但是,外来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压迫又是无法改变的生存现实,作为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他们只能接受新的社会思想秩序和流行规范,以适应社会结构的巨变。
于是,以往较为烦琐的礼教秩序得以简化,以往曾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学也逐渐演变为内在精神支撑的民间道德规范。
不仅如此,山东人还与其他地域人一样,以博大的胸怀认同了京、沪文化所代表的中国新文化观念,并逐渐渗透到山东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四、齐鲁文化精神与当代社会齐鲁文化一直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与主体作用,这是因为其具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
这些精神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积淀与发扬,对中国社会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发掘与继承齐鲁文化的优秀资源,对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上述精神的导引和影响下,齐鲁历史出现了很多有迹可考的杰出人物,如周公旦、姜太公、管仲、孔子、晏子、孙武等。
他们都在中国文化的进程与历史发展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缔造者。
周公旦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在周王朝的建立与政权稳固中立过汗马功劳,堪称中华民族勤勉自强、奋发进取的象征;孔子的思想、学问、精神、品格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与心理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并成为中华民族首屈一指的形象代表。
这些在历史长河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们,激励着历代的仁人志士建功立业、奉献祖国。
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和精神食粮历代传承,随着岁月的变迁日益沉淀,并一步步地影响到当代社会。
我们知道,齐鲁文化特别重视修身养性,重视培育健全的心灵,重视人与各种事物之间的协调关系,这些都是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精神境界的有益食粮。
如今,世界上的人们已经普遍陷入了精神危机,承受着空前巨大的压力。
在中国,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西方文化的汹涌而入,也使得传统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冲击,原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道德滑坡、理想失落、价值混乱,这些都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和人生问题。
因此,在齐鲁文化的感召下,这个时代的人们将修养心性、培育健全的心灵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和境界,期望成为有道德和修养的、高尚的人,即做有理想、有志向、有使命感、有责任感的人。
这一切正是齐鲁文化给我们的真正启示,也是齐鲁文化与当代社会紧密联系的有力表现。
总而言之,要培育新的民族精神,就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曾遭到过严厉的批判与否定,但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堪称我们进行民族精神转换与更新的前提和基础,与我们的时代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