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四章 齐鲁文化遗迹(1)

第四章 齐鲁文化遗迹(1)

2025-03-31 02:07:58

齐鲁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文化遗存特别多,无论是齐国故城、鲁国故城、东平陵故城、即墨故城,还是城子崖遗址、齐长城遗址、洛庄汉墓、沂南画像石墓,都默默无言地昭示着曾经灿烂、辉煌的齐鲁文化,让今人得以一窥古代齐鲁人民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第一节齐国故城齐国故城是中国西周至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遗址,又叫临淄故城,位于今淄博市临淄区辛店镇北75公里处。

它东傍淄河,西依古系水,北靠平原,南对牛山、稷山,总面积达20余平方公里。

西周初年,周王朝大封宗族勋戚,姜太公(姜尚)受封于今山东北部地区,建立齐国,都城是临淄。

作为齐国的都城,临淄存在了长达630余年(公元前 859~公元前 221年),曾经是东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繁华的都市。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曾写道: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气扬。

西汉大臣主父偃曾说: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居于长安齐国故城排水道,此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

由此可知,当时临淄城的经济十分发达。

齐国故城共有大城和小城两部分。

大城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廓城;小城衔筑在大城的西南方,是国君居住的宫城。

根据城墙残垣来看,当时的城墙都是用泥土分层夯筑而成的,有些地方高达五米,均依地形而筑,很少有直线形。

大城墙基宽约20米,小城墙基宽约30米,两城周长约21公里。

据《齐记》记载:齐城有十三门。

有雍门、申门、扬门、稷门、鹿门、章华门、东闾门、广门等。

但是,史书中没有标明确切的方位。

考古发掘已经探明了十一座城门遗址,其中小城五座,大城六座。

门道宽约82米,最宽者约有205米。

城内的道路纵横交错,均与城门相通。

目前已知的主要交通干道有十条,其中小城内三条,路宽6~8米,最宽者为17米;大城内七条,路宽在10~20米之间。

城内已发现三大排水系统、四处排水道口,废水和积水均可通过排水沟穿过城墙下的排水道口流入城外的护城河。

此外,还有六处冶铁遗址、两处炼铜遗址、两处铸钱遗址、四处制骨作坊遗址,以及桓公台、韩信岭、孔子闻韶处、晏婴墓等遗迹。

据民国九年出版的《临淄县志》记载:临淄故城始筑于公元前859年,春秋、战国、西汉时进行过多次修补,宋代时城垣基本保存完好。

宋文学家李格非在目睹故城现状后,曾经留下这样的诗句:击鼓吹竽七百年,临淄城阙尚依然,如今只有耕耘者,曾得当时九府钱。

遗址内有著名的五号墓,它是西周到春秋时期齐国贵族的墓地,位于河崖头村西,南北长约263米,东西宽约2335米,墓残深约36米。

器物库位于椁室后,东西长约82米,南北宽约38米,残深约06米。

1972年,在对此墓进行挖掘清理时发现随葬品被盗,器物库只残存着铜锈、漆片和遍布库底的朱砂。

此外,在距椁底约三米处的填土中还发现了30具狗骨、两具猪骨、六具家禽骨。

1964年,临淄文物工作队在河崖头五号墓周围发现了规模巨大的殉马坑。

殉马坑位于五号墓的东、西、北三面,成曲尺形。

东西各长70米,北面为75米,全长215米,宽5米。

共发现殉马228匹,如果按照其排列密度推算,全部殉马应当在600匹左右,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堪称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