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专家鉴定殉马全为壮年马,是在被处死后通过人工排列而成的。
马分两行,马头向外,成昂首侧卧作奔走状。
排列在最前面的五匹,颈系铜铃,均呈临战威姿。
考古发掘证明殉马坑的年代应该是春秋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在姜氏统治的王族世系中,以景公执政的时间最长(约58年)再加上得到晏婴的辅佐,政权相对稳定,与邻国关系较好,从而出现了较长的和平安宁局面。
据此推算,五号墓及殉马坑很可能是齐国第二十五代君主齐景公的墓穴。
除了墓穴,故城内外还有众多的宫室台榭基址。
其中的桓公台座落在小城内,与小城北门外的晏冢相对应,周围是大面积的宫殿建筑基址。
大城南部有韶院村,据说是孔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方。
齐国故城虽然距今已经非常久远,但依然是保存较好的东周时期的大城市,故城内浩繁的文物古迹是我国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的见证,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第二节鲁国故城鲁国故城是我国西周至战国时期的鲁国国都(据考证,如今的曲阜城只是鲁国故城西南隅的一部分)。
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
后来武王早逝,周公旦留下来辅佐年幼的周王,其长子伯禽代其前往封地负责治理,从此建都曲阜。
公元前249年,也就是鲁顷公二十四年,鲁国被楚国所灭,共传34代,约900年,曲阜也成为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鲁国故城建于洙水和沂水之间,洙水绕城西北两面,沂河流经城南。
城接近扁方形,东西长35公里,南北长25公里,周长115公里,在西周时期是著名的古城,也是我国东部地区的大城镇。
1977年,考古工作者对故城进行了勘探挖掘,发现鲁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
外城呈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长约37公里,南北宽约27 公里,周长约115公里。
四周有约30米宽的城壕,现存的城垣是经过多次增筑、修补的,残存最高处约为10米。
内城居全城的中部偏北,近方形,东西宽约 550米,南北长约500 米,东、西、北三面均残存着城垣,宽约10米。
城中部为宫室建筑区,附近有制陶、制骨、冶铁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和居住遗址,由此可证实此城为春秋至西汉时期的鲁王宫城。
城西部分布着六处西周和东周的墓地(约200座),墓葬分甲组墓和乙组墓,多为陶器墓,也有大中型的铜器墓。
从出土的文物(鬲、 甑、 盆、豆、罐、瓮、钵、盂、盘、鼎、釜等)的组合、器形、纹饰来看,鲁文化是融合了周文化和山东商代文化而形成的。
遗址共发现城门十一座(东、西、北各三座,南面两座)、街道十三条(东西七条),城门间都有干道相通。
这与古籍记载的鲁城四面有城门十二个(正东春门,东南鹿门,东北始明门;正西史门,西南归德门,西北麦门;正南稷门,东南章门,西南雩门;正北圭门,北东龙门,北西齐门)不太相符。
城内有东西和南北通路各五条,均与城门和重要遗址相通。
宫城的南面有宽约15米的道路通向南墙东门,并直通城南15公里处的夯筑台基。
宫城、南墙东门和舞云台在一条直线上。
道路北段两侧各有三处对称的建筑基址,从而形成鲁城内由最重要建筑物构成的中轴线。
这与《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记的国都规划相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