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四章 齐鲁文化遗迹(3)

第四章 齐鲁文化遗迹(3)

2025-03-31 02:07:58

鲁国故城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现今地上仍保存着 5000多米城墙,地下文物丰富,堪称我国保存最好的先秦城址之一。

1961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东平陵故城东平陵故城遗址位于济南龙山镇北、巨野河东岸,为方形,南北东西各长千余米。

宋朝诗人陈师道在《后山丛谈》中写道:齐之龙山镇有平陵故城,高五丈四,方五里。

附城有走马台,其高半之。

由此可见东平陵城规模之宏大。

据史料记载:东平陵城在春秋时归属齐国,称平陵邑,由姜姓诸侯统辖。

后来,由于人口的急剧扩张,只有20多万平米的平陵城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在平陵城西建了更为庞大的城址——东平陵城。

战国时,齐国政权被田氏贵族获得,此地也改称平陵县。

汉朝建国后,济南郡设在此处。

由于关中长安附近有个平陵县,此地改称为东平陵县。

作为郡国首府,东平陵城曾长期成为今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约在唐代元和年间被最终废弃。

据说汉文帝十六年,皇室嫡系刘辟光被封为济南王。

他借助当地强大的经济实力,于景帝三年参加了以清君侧为名的七国之乱。

此次叛乱被平定后,当地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但是,人们后来从位于东平陵城附近的刘辟光墓葬中发现陪葬的汉兵马俑群极为豪华,由此可知被平叛后的东平陵城依然实力强盛。

事实上,东平陵城不仅仅是一个郡国的王都,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业城市——汉代东方的著名手工业城市。

如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大量平陵出土的汉代文物,如陶仓、陶井、陶狗、板瓦、瓮、缸、筒瓦、背壶等,从文物的制作工艺上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兴盛。

据考证:东平陵故城的城址四周可见残存的夯土城墙,宽约10~30米,高1~4米,地下保留的墙基宽约40米,共发现四座城门遗迹。

城内地貌南高北低,地面随处可见砖、瓦和陶器残片。

遗址中部西侧残留着大量铁渣、矿石、木炭、烧土和耐火材料等,说明当时那里是冶铁的场所;南面为陶窑群;东部偏北处有夯土基址和铺砖、石的路面,是当时的殿堂遗址。

1977年,东平陵城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即墨故城即墨是胶东半岛上的古老地名。

它东濒黄海,南依崂山,与青岛相邻,素有青岛后院之称。

据考证,即墨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史籍中,主要因古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滨(今平度县朱毛村处)而得名。

大约在战国时期,即墨就屹立在齐国的东方,特别是即墨大夫的辉煌业绩和齐威王的一鸣惊人,使得即墨之名照彰天下。

关于一鸣惊人还有一个典故,说的是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叫淳于髡的人,口才很好,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其乐于接受。

齐威王即位后沉缅于酒色,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无人敢出来劝谏。

淳于髡知道齐威王也很喜欢说隐语,就想了一个计策。

一天,淳于髡对齐威王说:大王,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整整三年了,可是它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声鸣叫,只是毫无目的地呆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齐威王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立马决定要痛改前非,做一番轰轰烈烈事业。

于是他对淳于髡说:这一只大鸟,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等着瞧吧!从此齐威王振作精神,开始整顿国家,很快就奠定了国家的威望。

后来,田单借此孤城巧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又进一步提高了即墨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