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城垣筑在岳石文化城垣的内侧,残存无几。
发掘者认为:当年确认的龙山文化黑陶堆积应是岳石文化堆积;而龙山文化城址应该是岳石文化城址,也就是夏代城址。
城子崖遗址是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和发掘的第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认识、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后来发现的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堆积和夏代、周代城址,填补了中国夏代城址考古的空白。
1991年,当地政府在考古现场建起了城子崖遗址博物馆,便于人们研究和参观。
第六节齐长城遗址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西起山东省长清县古济水河畔的钜防(今长齐长城遗址清县孝里镇广里村北),横跨泰山,途经莱芜等市县,全长618893米,史称千里齐长城,是我国历史上修筑最早的长城之一。
齐长城建筑在连绵起伏的泰沂山脉中,虽沿线有平谷之地,但多为山岭,长城依山就势而筑。
其建筑之宏伟、规模之壮观,充分体现了齐国作为春秋首霸、战国七雄的风采。
齐长城的修建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它借鉴了城池防御的手段,具有军事、建筑、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
从历史方面来看,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王室日益衰落,而齐、鲁、晋等国则日渐富强,特别是齐国,正渐渐崛起于东方。
就在齐国逐渐占据了霸主地位的同时,南部的晋国也发展迅速、国力强盛,使得齐国统治者惴惴不安,再加上其他诸国纷争不断、战事颇繁,都对齐国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齐国必须设防。
从地理方面来看,齐国的封地在泰沂山脉以北,背靠山、面对海。
在当时的情况下海是不需要防范的,而西、北两面有黄河天险作屏障,易守难攻,只有南面是出入泰山的陆地,可以直通位于南面的鲁、楚等国。
虽然泰沂山是约定俗成的边界线,但因地势开阔,不易守护,因此成为中原诸国进攻齐国的咽喉之地,也是齐国重点防范的要塞。
根据史料记载:春秋至战国初年,各国的主要作战工具是战车,因此设防的最好方法就是修筑关隘,以便阻挡战车。
战国中后期,步兵队伍得到很大发展,能够机动灵活地翻山越岭,这就迫使齐国在修建关隘的同时,还要在山岭上修筑工事,以防备其他国家的步兵入侵。
于是,齐桓公在位时积极修筑长城。
随后的齐灵公、齐威王也极为重视长城的修筑,并将长城沿泰沂山脉向东增修,至齐宣王时已修至东海。
齐长城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非一时之力所能完成。
据史书记载:它始建于春秋的齐桓公时期(约公元前685年),当时修筑的是西段,于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时完成。
此段长城是由西向东逐渐修建的,待修至博山以西时,西段的长城工程全部完工。
齐威王在位时,从博山段长城开始向东续修,至齐宣王时已将长城修至海滨,最后完成数条长城修筑。
东段长城共修筑了70余年(约公元前356~284年)。
由此可知,齐长城是经过近170余年的艰苦修筑才最终完成的。
明、清和民国年间,统治者曾经对莱芜境内的齐长城进行了修缮,使得齐长城虽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清晰可见、保存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