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四章 齐鲁文化遗迹(6)

第四章 齐鲁文化遗迹(6)

2025-03-31 02:07:58

齐长城是随不同的地形、山势和地貌而修筑的,主要由关、烽火台、团城和墙等部分组成。

关全部建在山口要道上;烽火台建在大关的山顶,以便于传递敌情;团城建在关两侧高山上,以巨石为墙,既便于屯兵,又利于观察敌情;城墙一般建在山脉南侧的斜坡上,地势南低北高,城墙的底厚约3米,关处厚4~8米。

由于南半部分为外墙,平均高度在4米左右,关口处墙最高8米,敌人向上进攻时难度非常大。

北半部分作为站墙,厚约1米,高约1米,便于瞭望、巡逻、隐蔽与作战,非常适合守护,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防御功能。

城墙的阴面建有横向的小石墙,墙内垒着泄水沟,既能拦沙又能泻水,以防止城墙被雨水冲坏。

城墙的用料多为就地取材,砂石山用砂石,青石山用青石,特殊地带以悬崖代墙,部分城墙用沙土夯筑而成。

城墙的堆砌方法也因料而异,土墙用夯筑法,石墙、关楼与城堡用支垫干垒法,关门洞采用发暄技术。

其中以干垒法和发暄技术最值得称道,使用此种方法修筑的城墙不怕雨雪冲刷,也不怕风吹日晒。

巍峨壮观的齐长城恰如一条巨龙穿越在崇山峻岭之间、阡陌沟壑之上,与瀚浩壮阔的大海相衬托,气势磅礴、雄伟异常,有少海连墙之美誉。

第七节洛庄汉墓洛庄汉墓位于山东章丘枣园镇洛庄村西约1公里处,发现于1999年6月。

当时村民在土丘附近取土时偶然发现了铜器,章丘市博物馆闻讯后进行了紧急清理。

同年7月,经山东省文物局批准,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进一步考古调查与清理。

从出土文物判断,此处是一座大型汉代墓葬,因此命名为洛庄汉墓。

洛庄汉墓发掘现场2000年3月,山东大学考古系和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驻洛庄汉墓工地,对其进行细致全面的考古勘探。

经过长时间的奋战,最终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洛庄汉墓是西汉诸侯王墓,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年代较早的汉墓之一。

秦亡汉兴时,虽然继续实行秦代的郡县制,但实际上是郡、国并行,汉初的诸侯王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并且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由此可知,汉初的诸侯王陵其规模应仅次于帝陵,而结构则与帝陵相似。

洛庄汉墓由此成为研究汉代埋葬制度尤其是帝王陵墓制度的重要对象。

根据汉墓的出土遗物吕大官印、吕内史印等封泥和历史文献记载来推断,此墓的主人很可能是死于公元前186年的吕台(吕国第一代王)。

如果这一推断正确,洛庄汉墓就成为迄今发现的年代仅晚于赵景王张耳墓的汉初诸侯王墓,并且是唯一的吕姓诸侯王墓。

洛庄汉墓虽然年代久远,但保存基本完好,墓室基本为方形竖穴,深度在15米以上。

东西两侧有墓道相连,总体平面呈中字形。

东西长约170米,墓上用夯土筑成封土。

从墓室的结构可以断定,此墓室应为竖穴土坑木椁墓。

墓室的四周环绕着13个大型陪葬坑,它们均呈凸字形,里面分别埋葬着马匹、车辆、兵器、仓储类器具、成套乐器等。

这种在墓室外挖坑埋入器物进行陪葬的墓穴为外藏椁,在秦汉帝陵考古中都曾见到,可知此类墓葬制度自秦代时就已有了,更是西汉时期帝王陵墓广泛采用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