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迥乎不同,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存在许多差异。
此外,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带来不同的文化心理和习俗。
因此,各地的岁时风俗、人生礼仪、文化艺术等各有千秋。
齐鲁大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灿烂多姿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民情。
第一节孔府春节孔府曾被称为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后裔长子长孙的住宅和府第,为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年(1378年)敕建。
府内每年祭祀活动名目繁多,如四大丁(春夏秋冬四季中每月初十以前的丁日)、八小祭和孔子诞辰等。
此外,逢年过节,孔府内外更是热闹异常,特别是春节最为隆重,持续的时间也最长。
一、节前准备农历正月初一,在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朔、元辰、三朝、三正、三元、正旦等数十种名称。
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农历正月初一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
但人们仍习惯将它看作年节,俗称过年、过大年。
年节最早见于《尚书·舜典》,汉代时民间的习俗就已非常繁多。
孔府的各种礼仪制度极为复杂,特别是在过年的制度上,规矩更多。
从腊月初一开始,全府上下就开始为过年作准备。
腊月初八这天,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腊八粥进行。
参与熬粥的人很多,户人中的烧火户专门烧火,其他人支起大锅,把江米、大米、小米、红枣、核桃仁等掺到一起,放到锅中烧三大锅腊八粥。
孔府的腊八粥有两种:一种是粗的,粥里放大米、白菜、肉片、豆腐等,是给当差者喝的。
喝粥时,每人都给一斤馍馍。
另一种是细的,用薏米仁、江米、红枣、百合、栗子、莲子、桂元、红豇豆等熬成,粥面上有用山楂雕刻的粥果。
这种粥专门供内宅主人、上供、本族人食用。
喝完腊八粥便开始打扫府内卫生,要持续三天,接着开始蒸壮(蒸过年的年货),通常用八口大锅蒸花糕、粘糕、馍馍、豆包子、糖包子、花卷等。
腊月十五,人们会将一根三丈高的红漆杆子竖在前堂楼院中间略偏东的地方,名为朝天杆,杆子的顶部有绿花顶和三角钩,钩上挂着铁丝红灯笼,里面放着一支一斤重的红蜡烛。
这根蜡烛每天都要点着,一直到正月十五日,人们将其称为朝天杆挂朝天灯。
二、贴楹联、门神腊月二十四,各院的大小门户,各房的里外门都要刷门,然后贴门神、门联。
孔府过年的楹联、门神都非常讲究。
首先,各院的大小门和房屋的里外门,包括府外的车栏、马号、东场、西仓、各仓房门、柴草园门、外围的大小宰门、值房门等都得更换新对联、新门神。
门神像此外,孔府的对联与百姓家的对联不一样,口气很大。
比如:孔府大门的对联为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前上房的对联为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俭勤择朋友有益于己,处事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等等。
孔府的门神也很特别,不仅面积较大,还得都是带官衔的。
比如:孔府的大门、二门、内宅门和外院的大门都是威风凛凛的武门神。
府内各房的里外门都是文门神,其中有带子上朝、当朝一品、福禄寿喜、加官晋爵、子孙满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