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5)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5)

2025-03-31 02:07:58

四、青岛贝雕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将贝壳磨制成装饰品,后来又作为钱币使用。

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已经把各种颜色的贝壳镶嵌在器具上作为装饰,这种方法被称为螺钿。

此后,这种技术又得到了发展,而青岛贝雕就是在螺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青岛贝雕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以江、河、湖、海中的珍稀螺壳为原料,充分利用其天然色泽、纹理和形状,通过精心设计、选料、破形、粗磨、雕琢、贴、喷、画、组合(镶嵌、立体等)等多道工艺,雕出规格繁多、花色多样、雅俗共赏的半立体或接近立体式的贝雕工艺产品。

贝雕作品青岛贝雕现有七大系列近千个花色品种,主要以花鸟、山水、人物、静物等为题材,作品珠光晶莹、古朴典雅,具有鲜明的装饰性和观赏性。

大型立体摆件《九龙壁》、《龙凤宝瓶》、《龙舟》、《珍贝镶嵌双面座屏》等作品,雍容华贵、精美绝伦。

特别是长3米、宽2米多的巨型画屏《文成公主进藏图》,上面有84个人物,一边是唐朝欢送文成公主的文武使者与乐队仪仗,一边是西藏迎亲的文武官员、乐队与牦牛等。

整个贝雕构图严谨、层次分明、色彩绚丽、形象逼真、形态各异,生动地再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盛况。

五、烟台抽纱抽纱又称花边、补花,是从刺绣发展而来的,以亚麻布、棉布或棉麻混纺布为材料,属于中西结合的刺绣工艺。

一般是根据图案设计的不同,在漂白或浅色的布上以手工的方法将花纹部分的经线或纬线抽去,然后用针线加以连缀,从而形成透空的装饰花纹图案。

通过对隋唐时代庙宇、祠堂的帷帐、桌围、伞盖等文物的考证,人们发现远在公元6世纪胶东民间的刺绣水平就已经很高了,只不过当时将这种工艺称为组训、花绦、绦子、络子等。

到了明清时代,适合绣花被面、枕头、衣裙、轿衣、座垫等刺绣品的针法已经达到20多种,民间还出现了用棉线或丝线编织的网状花边。

鸦片战争后,欧洲的民间刺绣和编织工艺传入烟台。

据1915年的《直隶实业杂志》记载:1894年,烟台始有手制缕花。

民国初年,抽纱花边的生产已遍及胶东各地。

1931年出版的《中国重要商品》记载:中国花边工业之中心,以山东省烟台及其附近一带为盛。

随着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抽纱工艺的传入以及与我国民间刺绣工艺的融合,抽纱的制作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质地轻薄滑爽、光洁细致、构图新颖、图案布局均衡、手工针法富于变化、做工精湛、品种繁多。

特别是烟台抽纱中的手绣、手编,更是刺绣和花边工艺中的精华。

此外,通过牟平、莱阳的刁平绣和彩绣,烟台八大边子的蓬莱梭子花边,栖霞棒槌花边,招远网扣花边,龙口、海阳的钩针花边等工艺制作出来的抽纱作品,既有浓郁芬芳的民间气息,又显得雍容华贵、典雅大方。

六、淄博美术玻璃和陶瓷淄博美术琉璃又称料器,是以博山当地盛产的琉璃料条加工而成的各种工艺美术品的统称。

有关学者从史志和当地的琉琉炉遗址发掘中得到证实,博山美术琉璃的成批生产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博山一带料炉遍地,已成为中国琉璃工艺品的主要产区。

清初,博山的琉璃制品北至燕,南至百粤,东至高丽,西至河外,其行万里。

1696年,朝廷诏令内务府造办处设立玻璃厂后,每年都要召博山琉璃工匠赴京服役,博山琉璃技艺由此传入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