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6)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6)

2025-03-31 02:07:58

除了淄博美术琉璃外,当地的美术陶瓷也极为出名,与美术琉璃并称双珍。

其历史甚至比琉璃早很多,称誉海内外的时间也很长。

据考证:宋代时的淄博被誉为瓷都,不仅因其遍地瓷炉、陶瓷产品丰富,更重要的是因为生产出了雨点瓷(又叫油点瓷或天目釉)与茶叶末釉等陶瓷艺术中的珍品。

尤其是雨点釉陶(产于博山,始于宋代,因漆黑的釉色表面上星布着斑点而得名),如果用其盛茶水,斑点就会如金星般熠熠发亮。

可惜的是,青花白釉瓷兴起时,油点瓷制作技艺逐渐失传。

1936年,著名博山陶瓷艺人侯相会经过多年实验,终于再次研制出雨点瓷:在似漆的底色上疏密有致地遍布着粟米大小的银白色圆点,倒入茶水,器内金光熠熠;注入清水或白酒,银星闪耀、晶莹夺目……博山雨点瓷自此扬名海内外。

七、周村丝绸周村的前身是商代的于陵侯国。

据考证:于陵是中国桑蚕丝绸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商代时已是重要的丝绸纺织中心,被称为丝绸之乡。

汉代,全国共有从事丝织品加工的三服官两处,以于陵、临淄为代表的齐国就是其一,其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60%以上。

明末清初,周村的丝绸业更加发达,产品远销新疆、内蒙古等地,有的甚至远销海外。

据1936年出版的《现代本国地图》中记载:周村丝织业之盛,所织绢、绉、绸、绫 之属,称山东第一。

当时的民谣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生动地描绘了周村丝织业的繁荣景象。

周村生产的线绨被面、真丝被面和软缎被面等丝绸产品,均具有花形大方、色泽鲜艳、质地坚韧等特点。

尤其是高档被面,原料是桑蚕丝和人造丝,质地细腻、缎纹紧密、柔软有弹性,再根据原料的吸色性能进行两次染色,使缎面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可谓鲜艳夺目、富有变化。

断面上所刺的飞禽、走兽、山水、花卉等均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其织作之精美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八、扑灰年画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中的古老画种之一,也是我国独有的年画画种之一。

据考证:扑灰年画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如今只有在山东高密还存在。

所谓扑灰,就是用柳枝烧灰、描线做底版,一次复印多张。

然后,艺人们在印出的纸稿上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

扑灰年画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主要是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很浓,格调也非常明快。

通常情况下,扑灰年画以仕女、戏曲人物、胖娃、山水、花卉、神话故事等为题材,着色浓重、色彩艳丽、人物造型丰满圆润、形象富有动感,深受百姓的喜爱。

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就非常精辟地道出了扑灰年画的风格特点:刷刷刷,一溜栽花。

大潮狂涂,描了勾画。

细心粉脸,眉眼巧画。

待要好看,咸菜磕画。

刷刷刷是指扑灰年画的制作从粉脸、涮尹、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描金、涂明油等整套工序下来必须由一人连续完成,同时也是对画师作画过程中肆意潇洒、放笔纵情、不饰雕琢的创作气派的生动描述。

一溜栽花是指扑灰年画的创作都选择喜庆吉祥、美满和睦的题材,以满足人们在新年期间对美好事物向往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