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9)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9)

2025-03-31 02:07:58

味,民间流行的许多乐章也被保存在《诗经》中的《齐风》、《曹风》里。

当时的山东已经出现优伶(旧时戏曲演员的俗称)。

近年来,济南无影山西汉墓中出土的陶俑就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百戏表演的盛况。

临沂银雀山出土的西汉彩绘女舞俑,姿态也非常优美。

唐代出现了参军戏,宋代又出现了官本杂剧,金代则出现了院本。

至此,山东的戏曲艺术已初具雏形。

元代,山东戏曲是在北方戏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剧体裁已经成熟。

它与唐诗、宋词一样,曾被誉为一代之盛。

当时的山东东平府就是杂剧创作与演出的中心,并出现了大量剧作家和作品。

到了明朝,著名的戏曲《宝剑记》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学者们认定为传奇剧中出现较早、影响较大的作品之一。

清代,山东这片戏曲艺术的土地上又相继产生了蒲松龄的戏曲和俚曲、孔尚任的历史剧《桃花扇》、桂馥的抒情小剧《后四声猿》等。

这一切都表明山东的戏曲艺术开始像奔腾向前的江河,得到了越来越好的发展。

山东的地方戏曲历史久远、品种繁多。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山东境内流行的剧种比较知名的就有柳子戏、大弦子戏、山东梆子、五音戏、柳琴戏、吕剧、傀儡戏等数十种,约占全国戏曲总数的1/10以上。

柳子戏由俗曲和柳子两部分组成,由于柳子调通俗易懂,故称柳子戏,曲阜、临沂等地称弦子戏。

戏曲史籍上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说,东柳指的就是柳子戏。

大弦子戏流行于鲁西南一带,不但唱俗曲曲牌,还保存了高腔、勾儿腔、石牌腔、罗罗、青阳等声腔,只是没有柳子调,《孙武子擂炮兴兵》、《金麒麟》等是其传统剧目。

山东梆子又称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流行于菏泽、临沂、济宁、泰安等地。

它和平调、莱芜梆子等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大约在清朝初年就已流行。

传统剧目丰富多样,唱腔高亢激昂、慷慨悲壮。

早期使用水弦(八楞月琴)、二弦、三弦伴奏,后来改用板胡和二胡伴奏。

五音戏又称西路肘鼓子,主要流行于济南、淄博、章丘一带。

早期所需演员不多,五人就能演出,因此又叫五人班。

所使用的乐器只有锣鼓,每当唱段间隔时就会响起锣鼓声。

如今,也用丝弦乐器伴奏。

柳琴戏形成于山东临沂地区,因伴奏使用的弹拨乐器状似柳叶而得名。

曲调粗犷质朴、明快有力,女声有多种花腔和高八度的尾音,因此群众又将其称为拉魂腔、拉后腔、拉花腔等。

吕剧是70多年前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成的,在博兴、广饶、惠民等地极为流行,至今该地区仍称其为蹦蹦戏,形式活泼、曲调动听,适于表现现代生活。

近年来不仅创作改编了许多优秀剧目,在音乐方面也进行了实验性改革与创造,极大地丰富了吕剧的表现力。

山东傀儡戏又叫木偶戏,多为杖头木偶,主要在肥城、菏泽、宁阳、齐河、阳谷、胶东等地流行。

以前有专业艺人流动演出,用当地剧种的唱腔演唱,又称肘大吼。

此外,还有一种表演形式,即一人操纵小型木偶戏散见于街头巷尾,表演者不但要操纵木偶,还要唱小调或河北梆子。

山东地方戏曲源远流长,虽然曾被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且剧目刻本极少,只能由老艺人口传、弟子强记,原有的作品很多散佚,但是其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内容却能真实地反映出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