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婚嫁礼俗地区不同,文化不同,风俗也不同,其中自然包括婚嫁礼俗的差异。
具体到山东地区,更有其独有的特色。
一般而言,齐鲁文化中的婚嫁基本上分为议婚、订婚、送日子、铺房、迎娶、拜堂合卺、闹房、回门等几个步骤。
一、议婚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大事的最初阶段,古时分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订婚为止。
在这个过程中,通常由男女双方的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男女双方当事人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俗话说:无媒不成婚。
议婚前,需要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亲友前往女方家中求婚,也叫提亲(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要再次托人到女方家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如果相冲,这门婚姻就无法成功。
二、订婚订婚在民间常被称作传启,有传小启和传大启之分。
传小启又叫做换柬、换帖、过小帖等,是双方初步落实婚姻意图的书面形式。
男方请人用红纸将求亲的意思写成小帖,并写清男方的生辰八字,然后折成帖状,封面写上吉祥的祝词和敬求金诺、恭候金诺等表示求亲的词语。
女方家接到投启后就要写允启,内容为女方的生辰八字,封面写上谨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结亲的话语。
传启需要使用红漆礼盒或拜匣,男方要在盒中放押帖物,如耳坠、戒指、手镯等。
有些人家在送帖时还要给女方送去一些衣物,因为亲事在传小启后就算定下了,男方送的礼物就属于红定。
通常情况下,男方在传小启之后不能悔婚,女方则可以考察男方,不中意就可以悔婚,当地人称其为羞男不羞女。
传大启又叫做换大帖、过大帖、传柬、下媒启、吃大面,是古时正式签订婚约的一种形式。
男方的大启内容多为不揣寒微,仰攀高门、久仰名门,愿结秦晋等,下方落款为眷姻弟×××暨子××现年××岁顿首,最后写上年月日。
女方的大启内容多为谨遵玉言,愿结秦晋、幸借冰言,仰答洪章等,下放落款为眷姻弟×××暨女××现年××岁顿首,最后为年月日。
在古代,大启与如今的结婚证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双方互传大启后就表明共同认可这门婚约,男女已成姻眷。
此时,双方的婚姻关系算是得到社会的公认,哪一方提出退婚都是不道德的。
三、送日子送日子又称看日子、查日子、送好、送娶牌等,相当于古代的请期。
所谓的请期,就是男方在选定了婚礼的举行日期后求得女方的同意,此时还要送聘礼。
通常情况下,送日子可分为要好、看好和送好三个步骤。
要好就是在结婚前选择吉日,比如二月二、六月六等双月双日。
通常情况下,由媒人到女家讨要女方的属相、八字。
对方则将写着坤命×相×月×日×时生人的红纸条交予媒人,由其带回男家。
男家根据女方的生辰八字,请人择定结婚的吉利月日。
看好主要是找出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位,同时算出迎亲、送亲者是否存在属相上的忌讳。
送好是告知女方嫁娶的好日子,同时送出聘礼。
通常情况下,选定吉日后男家要将其写成婚书送往女家。
所送聘礼多为红衫、蓝袄面、戒指等,需用红包袱包好,上面插着柏枝,意为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