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15)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15)

2025-03-31 02:07:58

现在,虽然也有在父母丧期内结婚的,却没有从前那些陋习了,仪式都变得比较简单。

第六节交际礼俗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齐鲁大地上的礼仪风俗更是独特,特别是人际交往的礼俗,有着明显的地域人文特色。

一、馈赠礼俗中国是礼仪之邦,亲戚朋友、邻居乡里之间互送礼品平日有之,节日更甚。

这种互赠礼品的风尚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

结婚、探病、访友时带上一份礼物,送去的就是一份浓浓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1节日馈赠节日馈赠俗称送节令。

古时候在山东,青年男女定婚后,每逢节日男家都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往女家,名为追节;女家的答礼多为女儿亲手所作的女红。

通常情况下,节日馈赠的礼品有如下规定:立春:赠土牛,即用泥土制的牛。

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除阴气。

后来,立春时造土牛以劝农耕,象征春耕开始。

寒食节:以馓子、麻花为馈赠品。

端午节:以粽子、香荷包、艾虎兜等为赠品。

七月七:以巧果为赠品。

中秋节:以月饼和瓜果为馈赠礼品。

重阳节:菊花糕是典型的馈赠礼品。

2人生礼仪场合馈赠贺生育的礼品多为鸡蛋,十个鸡蛋为一把,适宜送双数。

回赠礼品为染红的鸡蛋,俗称红鸡蛋。

婚礼馈赠多为送钱,名为喜仪。

曲阜等地将婚事上的送礼称为行贺礼,贺礼中的钱称之为喜礼。

寿礼馈赠以寿帐、寿画、寿桃等为主,民间多送面条,俗称长寿面。

邹平等地在祝寿与贺诞时均以木盒、瓷碗盛礼品。

丧礼馈赠不但要以钱资助(名为赙,俗称人情),还辅以黄表纸、扎纸器、纸锞等为赠品。

3其他馈赠在民间,如果求人办事不花钱,就属于欠人情,逢年过节时就应该以礼品回报,用来还人情或答人情。

在曲阜当地,出嫁的女儿每年春节前、麦收后、中秋前都要给娘家送礼。

春节前送礼称为行年礼,礼品多为猪肉和粉条,还有鱼、鸡、酒、糕点等,分为二色、四色、六色、八色礼。

婚当年的年礼要略重一些。

而娘家的回礼多为花糕,取步步登高之意。

如果送礼的礼品中有粉丝,回礼的礼品中也必须有粉丝,俗称拉扯不断。

如果用鸡作礼品,送时是两只红公鸡,回礼中就有一只红公鸡,俗谓之来回喘气。

麦收时送礼,名为行麦礼,俗称麦上场,妮看娘,礼品多为猪肉和其他食品。

中秋送礼名为中秋节礼,礼品为月饼和水果。

通常情况下,年礼和节礼都要在节前送,年节当日不可再送。

二、致敬礼节向值得自己尊敬、崇拜的人致以最真诚的敬意,有时并不需要用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足以表达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让别人深深领略你真诚的敬意,致敬礼节便有如此功效。

1叩头叩头俗称磕头、磕头作揖,现在已经无法知道起源于何时,据说来源于一种叫叩头虫的昆虫。

传说这种虫子由于过于羸弱,只好顺从强暴,学会了叩头。

人们受叩头虫的启发,将叩头运用于礼仪中,想以叩头来感化他人,求得他人的怜悯。

据史书记载:战国年间,鲁昭公与齐国君会盟,齐国君给他叩头,他却只是作揖还礼,使得齐国君极为恼怒,两国最终兵戎相见。

经过长期战争,鲁国战败,被迫割地给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