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居住在东方营丘的商末部落薄姑氏和胶东地区的莱族曾经在周朝与商朝的交战中多次站在商朝的一边,因此这里的人大多都是殷商遗民。
为了巩固这里的统治,劳苦功高的姜子牙受到重用,受封到齐地负责保卫国家东北部的安全。
姜子牙石雕传说受封初期,姜子牙并不满意周王的任命,因为当时的营丘地区非常落后,与中原的发达地区相比,完全是一个夷荒之地。
由于心里不舒服,姜子牙没有急于赶路,而是不紧不慢地前往上任。
有一天,姜子牙在一家旅馆投宿,旅馆老板对无精打采的他说:时机难得而易失,客人睡得如此安逸,恐怕不是前往封国就任的国君吧?姜子牙闻听此言,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于是连夜上路赶往齐国。
结果,刚刚来到齐地就遇上了外敌——莱国的侵犯。
原来,莱国趁姜子牙尚未到任而出兵攻打营丘。
他见此情景马上组织军队打退了莱国的进犯。
自此以后,姜子牙不敢有丝毫怠慢,开始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
等一切都稳定下来之后,姜子牙将都城定在营丘,建立齐国(定名为齐,是因为营丘与一个叫天齐渊的地方非常接近)。
齐国境内大多是没有开垦的草荒和盐碱地,当西方诸侯开始播种五谷、发展农业时,齐国的居民仍在发展畜牧业与渔猎业。
为了治理好国家,姜子牙放弃自己氏族的习俗,因地制宜地实行因俗简礼、尊贤尚功、通商工之业和便鱼盐之利等治国方针,使鱼盐业、纺织手工业、商业等快速发展。
二、逐渐强大的齐国姜子牙受封齐地时,周成王曾授予他讨伐的范围为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于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姜子牙还不断扩充自己的疆土。
由于姜子牙为齐国的后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加上继承者们奉行他的治国方针,所以齐国虽然也曾有过动荡,但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国力。
定都营丘后,历经武公姜寿、厉公无忌、文公姜赤、成公姜脱、庄公姜购和僖公姜禄甫等人的努力,齐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从四面八方赶来此地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名小白,僖公次子,襄公之弟,齐国第十六代君主)即位。
作为一名有胆识的君主,他高瞻远瞩、任用贤人,在大夫鲍叔牙(?~公元前644年,临淄人)、相国管夷吾(又名管仲,?~公元前645年,今安徽颍上县人)等人的辅佐下,使齐国日益强大。
尤其是管仲提出的修旧法,择其善而业(创)用之的治国方针、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军政合一制度、俗之所俗,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的政治态度、相地而衰征的经济政策、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讥而不征的工商业发展措施等都非常切合实际,在齐桓公采纳推广后焕发了巨大威力,使齐国的经济飞速发展,领导集团更加团结,军事实力更加强大。
公元前681年,宋、陈、蔡、邾、齐等五个诸侯国共同议定:扶助王室,抵御外族,帮助弱小和有难诸侯;有违犯本约者,共同伐之。
齐桓公在此次会议中被推选为头领。
公元前679年,齐国与宋、鲁、陈、卫、郑、许等国歃血为盟,齐桓公正式成为盟主,齐国也成为春秋首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