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西有泰山,东临沧海,在海山豪隽之气的滋润下,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凝重的鲁文化和空灵的齐文化又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齐鲁英杰。
一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充分显示出齐鲁英杰对人类社会的信心,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渴求。
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出现了多位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为齐鲁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进步作出了独有的贡献。
一、军事谋略家:管仲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叫做管敬仲,颍上人。
春秋时期齐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纪念馆管仲的祖辈本是齐国的官员,管仲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败,生活比较贫困。
管仲聪明伶俐,自幼刻苦学习,长大后精通《诗》、《书》,通晓礼仪,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年轻人。
但是由于家庭贫困,为了生计,管仲只得四处奔波,相继做过小本生意、养马、服兵役……在这段时间里,他到过许多地方,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社会经验。
管仲有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叫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曾经在一起经商。
经商期间,每次赚了钱,管仲总会多拿一些。
对于管仲的贪财之举,虽然别人议论纷纷,鲍叔牙却从不计较,反而替管仲申辩:管仲不是不讲友谊,也不是贪图金钱,而是家庭贫困,多拿一些钱我情愿。
后来,管仲在服兵役期间曾多次从阵地逃跑回来,许多人都讥笑他,认为他胆小懦弱、贪生怕死。
鲍叔牙听到后,再次替管仲解释:管仲并不怕死,只是因为他家中有年迈的母亲,如果他有个三长两短,老母亲没人供养。
管仲非常感激鲍叔牙,曾多次为鲍叔牙办事,非但没有办成,反而给鲍叔牙带来很多伤害。
人们都说管仲没有办事的本领,但鲍叔牙却依然替管仲辩解: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事情没有办成是因为机会没有成熟……两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管仲曾多次对人讲: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多年之后,管仲与鲍叔牙分别成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两人均为齐襄公的儿子)的老师。
后来,齐襄公与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私通,并最终杀死了鲁桓公。
此时,管仲和鲍叔牙都很有政治远见地预感到齐国将发生大乱,忙替自己的主子找出路。
由于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所以管仲就保护着公子纠到鲁国躲避。
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君的女儿,但卫国离齐国太遥远,于是鲍叔牙就护送公子小白到齐国的南邻莒国躲避。
在躲避的同时,两人都在静观事态的发展。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动乱。
由于齐襄公的一些举措损害了叔伯兄弟公孙无知的利益,公孙无知勾结大夫杀死了齐襄王,自立为国君。
但是,没过一年,齐国的贵族又杀死了骄横跋扈的公孙无知,导致国中无君,国内一片混乱。
在外避难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在得知国家正处于没有国君的境况后,都想尽快回国,以夺得国君的宝座。
此时,齐国的贵族对新君的拥立也发生了分歧,分成了很多派别,其中以正卿高溪的势力最大。
由于高溪与公子小白的关系较好,所以暗中派人前往莒国请公子小白回国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