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小白得到信息后,急忙与鲍叔牙分析国内形势,然后日夜兼程地往回赶。
这时,公子纠也得到消息,在鲁庄公的帮助下也急忙赶往齐国。
但他们发现公子小白已经提前出发,为了使公子纠先回到齐国当上国君,管仲决定中途射杀小白。
管仲亲自领兵前去截击小白,并射中了小白。
看着小白倒在战车上,管仲以为他已经被射死,便带人返回。
没想到,管仲的箭并没有射死小白,而是射在了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
小白非常聪明,趁机装死,以免有人再次暗杀自己。
在鲍叔牙的协助下,小白抢先回国,并顺利登上王位,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在鲍叔牙等人的帮助下设法杀死了公子纠。
依照齐桓公的意思,曾经射杀自己的管仲也必死无疑,但鲍叔牙劝说齐桓公:管仲乃天下奇才,为了齐国的强盛,请忘掉旧怨,重用管仲。
在鲍叔牙的极力劝阻下,齐桓公打消了杀死管仲的念头,将他接回国,封为相,主持政事,使管仲的才华得以全面施展。
管仲当上齐国的丞相后,为了使齐国尽快富强起来,根据齐国的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国家富强离不开经济。
因此他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国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与经济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他主张废除齐国的公田制,实行按土地肥瘠定赋税的土地税收政策,使赋税趋于合理,从而提高了老百姓生产的积极性。
此外,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发展渔业、由国家铸造钱币并调节物价、推动商品流通、鼓励商民与境外的贸易……经过一系列的改革,齐国的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其次,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有好的管理措施。
管仲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重新划分、整顿行政区和管理机构,并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不同部门间还可以相互监督、制约,使得国家成为统一的整体。
再者,国家是否强盛的外在表现是有强盛的军事力量。
管仲认为兵在精不在多,而且应寓兵于农,这样才能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与军队组织紧密结合起来。
于是,经过一番治理,组成了三军,每军为l万人,分别由国君和二位上卿统治,每年春秋进行狩猎,从而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管仲的改革措施得到推广后,齐国很快强盛起来。
当时,由于周王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且中原各国都希望联合起来抗御戎狄侵扰,为了顺应形势,管仲向齐桓公提出了在中原称霸的谋略:尊王攘夷。
所谓的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
因为周王室虽然衰微,造成列国相互争战的局面,但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各国首领,只要举起尊王的旗帜,就能借助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
攘夷是指领头伐夷,这里的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他们趁着中原各国争战之机不断入侵,对各国都造成了严重威胁。
如果齐国能领头伐夷,就能较为轻松地得到各国拥戴。
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并在管仲的辅佐下北攻山戎,南征楚国,扶助王室,救邢存卫,主持会盟……最终成就一代霸业。
管仲为齐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此被齐桓公尊称为仲父。
公元前645年,管仲身患重病,齐桓公前去探望,并询问谁可以接替相位。
这位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军事家回答: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
齐桓公打算任用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君子,他善恶分明,只要有人曾经做过错事,他就终身不忘,这样是无法辅佐朝政的。
齐桓公又问:易牙可以吗?管仲回答:易牙不惜烹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毫无人性可言,不能为相。
管仲说完后见齐桓公面露难色,便推荐为人忠厚、虚心好学、不忘公事的隰朋为相国。
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病榻忠言,反而重用了易牙等人,结果酿出了一场大悲剧。
桓公死后尸体在床上停放了六七十天都无人收殓,以至于尸体腐烂生蛆,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