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六章 齐鲁英杰(6)

第六章 齐鲁英杰(6)

2025-03-31 02:07:58

孙武向吴王报告说:队伍已经训练整齐,请吴王观看!有这样的队伍,无论君王怎样使用它,她们都会赴汤蹈火的。

失去爱妃的吴王非常伤心,也很生气,不想去看操练情况。

孙武说:如此看来,吴王只是喜欢兵法上的词句,并不想真的运用它。

吴王听后虽然满心不高兴,却由此认识了孙武的为人,知道他是一位既能著书立说,又能统兵作战的军事奇才,便封他为将军,命他日夜操练军队,做好伐楚的准备。

公元前506年,吴国伐楚的战争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吴王任命孙武为大将军,率领三万精兵攻打楚国。

孙武率领大队人马从水路西进,到达淮汭(今河南潢州西北)时令军队舍舟登陆,并命3500名精锐士卒为前锋,让他们迅速通过楚国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等关隘(今河南信阳南),直插楚国纵深。

楚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仓猝应战。

在孙武的英明指挥下,吴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乘胜追击溃败的楚军。

在随后的11天里,吴军行军700余里,五战五捷,一举攻占了楚都郢都。

楚昭王仓皇南逃。

此次战役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三万人)胜多(二十万人)的光辉战例。

公元前484年,在与齐国的交战中,孙武再次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

他辅佐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中彻底打败齐国,使得吴国国威大振,并在两年之后的黄池会盟时取代晋国,成为一代霸主。

司马迁曾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写道: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对于孙武后来的情况,由于没有史书记载,后人无从得知。

后世流传有两种说法:其一,孙武辅佐吴王夫差建立霸业之后,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主动退隐林泉,著述立说以终余年;其二,孙武抛弃功名利禄重返齐国,在家乡隐居授徒。

孙武一生致力于武学,被后人尊崇为兵圣、兵学鼻祖。

能有如此高的声誉,除了战功显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给后世留下了一部重要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

该著作共有13篇、5000多字,主要讲述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百姓生死的大事,任何人在做出战争决定时务必慎重,千万不要拿战争当儿戏。

第二,战争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才使用的手段,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由此可见,孙武将战争看作对付敌人的下下策。

第三,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政治。

只有统治者采取了顺应民心的措施,获得民意,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与君主同心同德,生死与共,才能确保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赢得战争。

第四,战争应速战速决,如果战争拖延的太久,既耗费财力,又削弱士兵的战斗力(钝兵挫锐)。

第五,当战争不可避免时,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出奇制胜才能赢得战争。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千字,却包含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司马迁曾说:世俗所称师旅,皆到孙子十三篇。

确实,《孙子兵法》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的兵学家、军事家都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与发展军事理论。

据说三国年间的曹操极为推崇《孙子兵法》,并为其作注。

唐太宗对其也是称赞有加,认为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到了宋代,《孙子兵法》被宋神宗钦定为《武书七经》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