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虽然身处险境,却处处显示出了他的聪明才智。
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孙膑成功地离开魏国来到齐国,得到了齐国大将田忌的赏识。
后来,在田忌赛马中,他帮助实力较弱的田忌赢得了比赛,得到了齐威王的器重,不久就被任命为齐国的军师,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将,命其率军攻打赵国。
由于庞涓通晓战术战策,赵军屡屡战败,最终邯郸都城被魏军团团围住。
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第二年,邯郸在久困之下岌岌可危,魏军也因久攻不下而损失很大。
此时,齐王在赵王的请求下决定出兵救援。
救赵大军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针对魏国大军在外、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防务空虚的弊端,采取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率军攻打魏国的平陵(今山东定陶东北)。
尔后,派出一队人马直奔大梁,同时将主力埋伏在庞涓大军回救的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
魏国因主力远征,都城空虚,魏惠王眼见齐军逼进,急忙命令庞涓回师救援。
庞涓听说国都大梁被齐军围困,赶紧率领已经非常疲惫的军队赶回就援。
大军经过桂陵时,遭到养精蓄锐多时的齐军的迎头痛击,魏军几乎全军覆灭,庞涓仓皇逃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使魏国元气大伤,数年之内都没有攻打其他国家的能力。
通过10多年的休养生息,魏国的国力逐渐恢复,准备再次发动战争,这次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邻国——韩国。
国力不强的韩国难以抵挡强大的魏军,急忙派使者到齐国求救。
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议,在魏韩两国多次激战、韩危魏疲之际,再次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援韩。
此次救韩,孙膑依然采用了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兵直逼大梁。
魏国鉴于数年前的桂陵之战的教训,在撤回军队的同时命太子领军与庞涓会合,准备与齐军进行决战。
此时,魏军有10万大军,齐军的兵力却很少。
鉴于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孙膑决定调动敌人,创造战机,因此果断地引兵东撤。
在撤退途中,他命令军队逐渐减少炉灶,造成齐国士兵大量逃亡的假象,以便诱敌深入。
庞涓果然上当,丢下步兵,率领轻骑精锐随后紧追。
在行至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时,他们被预先埋伏在这里的齐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庞涓智穷力竭,羞愧之下自杀身亡。
齐军在孙膑的指挥下全力反击,不但全歼魏军,还俘获了太子申,在魏齐之战中再次取得重大胜利。
马陵之战后,田忌遭到宰相邹忌的陷害,被迫流亡楚国。
孙膑也辞官归隐,从此潜心研究军事理论,并写成流传千古的军事名著——《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又叫《齐孙子》,暗喻此兵法可以与《孙子兵法》相媲美。
孙膑认为:战争应当服从于政治、依赖于经济,只有国富、兵强、民安,才能战胜而强立。
因此他反对企图垂衣而治的幻想,也反对穷兵黩武,强调积极备战,事备而后动。
此外,在军队的建设方面,孙膑认为间于天地之间,莫责于人,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强兵的关键。
他强调治军要赏罚分明、令行禁止,同时对士卒进行系统的教育训练,其中包括队列训练、阵法训练、行军训练、战法训练、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高军队的全面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