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诙谐幽默的智圣:东方朔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字曼倩,山东平原(今德州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著名文学家。
他出生没几天母亲就去世了,由邻居拾朔抚养,因此得名朔,再加上出生时东方刚刚放亮,就以东方为姓。
东方朔偷桃图东方朔自幼聪慧、好学,记忆力特别强,好奇心也强,对周围的一切都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喜爱天下秘识,一看就能暗诵于口,再加上喜欢指天画地,整日就像着了迷一样自言自语。
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探索书中的奥妙和寻求未知世界,年纪尚小的东方朔不断地离家出走,并数月不回。
虽然义母严加管教,但放纵不羁的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依然多次出走,即使被蚊叮蛇咬、狼追狗扑也毫不在乎。
在艰苦的流浪生活中,富有开拓性的东方朔不仅增长了见识,磨练了意志,更增强了体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为了招揽天下贤才,汉武帝颁布了一道诏书: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各地的有识之士纷纷前往长安,殚精竭智、洋洋洒洒地向皇上进言,抒发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伟见,希望以此获得乌纱帽。
东方朔也不例外,夸赞自己身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具有勇、捷、廉、信等性格特征,即齐国勇士孟贲的膂力(lǚ lì,体力、力气)、春秋庆忌的敏捷、齐国鲍叔的廉洁、战国尾生般的信守,因此具备成为天子大臣的条件。
这种不亢不卑,堪称大言不惭的自白引起了汉武帝的好奇心。
此外,在没有纸张的年代,东方朔的上书内容凡用三千奏犊,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得动。
汉武帝看看停停,大约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由于东方朔的与众不同,汉武帝诏拜以郎,常在侧侍中。
至此,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学识,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东方朔来自下层社会,接触面较广,加上读过许多书籍,有着超人的见识,常能为汉武帝解疑答难。
而且他性格活泼、出语诙谐,深得皇上的欢心,即便有行为不检之处,也能得到皇上的谅解。
一次,建章宫的后阁栏杆中钻出一头像麋一样的动物,很多人围观。
汉武帝知道后也去观望,随行的官员却没人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动物?汉武帝诏见东方朔,让他说明这是什么动物。
狡黠的东方朔看过之后,故弄玄虚地提出要求:我知道这是什么动物,但陛下应当先赏赐美酒佳肴,我吃完之后才能说出来。
汉武帝答应了。
东方朔酒醉饭饱后又提出一个要求:某地有公田、鱼池、蒲苇数顷,陛下如果慷慨的赏赐给我,我马上就会说出来。
汉武帝为了了解这头不知名的怪物究竟是什么,也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踌躇满志的东方朔开口说道:此所谓驺牙者也,它是来报信的,表示远方有归顺之人。
果然,一年之后,匈奴混邪王就率领十万将士前来投降。
这虽然只是巧合,但仍博得了汉武帝的欢心,东方朔因此获得很多钱财,汉武帝还称赞他:博物之士,至乎此乎。
由于东方朔能够在很多时候为皇上解难答疑,汉武帝一直将他留在身边,他的官职也逐步由待诏公车、待诏金马门,直至太中大夫。
东方朔虽然游刃于上层社会,却正直、勇敢,对于违背常理、侵害百姓利益的事情从来都大胆直言、敢谏敢阻。
有一次,汉武帝率领大队人马外出猎狩,在射杀野兽的过程中毁坏了百姓们的庄稼。
看着辛辛苦苦耕种出来的庄稼被糟蹋掉了,百姓们都很痛心,但是知道是皇上在狩猎,没有人敢吭气。
非但如此,当地的老百姓还要为皇上设置行营,让众人休息、寝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