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六章 齐鲁英杰(16)

第六章 齐鲁英杰(16)

2025-03-31 02:07:58

担任丞相后,匡衡在治国安民的问题上极力主张礼让为国,并主张从君臣做起,否则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

要想做到民不争、下不暴、众相爱,就必须整顿吏治,令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

此外,他还提出了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放郑、卫,进雅、送,举异才,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苛薄之吏等于民生国计极为有利的政治主张,对当时千疮百孔的腐败政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汉元帝去世后,匡衡向汉成帝上书,建议戒妃匹,劝经学,学威仪之则。

皇帝非常赞同,欣然采纳他的意见。

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匡衡向皇帝上奏,弹劾佞臣中书令石显,但没有被皇上采纳,匡衡愤然请求辞职回乡,但汉成帝并不恩准,而是多番安抚,并赐美酒、肥牛等物。

翌年,有人告发匡衡的封邑多占土地数百顷。

不久,他的儿子匡昌又醉酒杀人,在被捕入狱后,匡昌的弟弟带人劫狱营救。

诸多事情令匡衡惶惶不安,于是免冠待罪,皇上查明此事后将其免官为民。

返回故里的匡衡郁郁寡欢,最终病死家中,其墓地就在位于峄城西南7公里的匡潭村,也就是匡衡的故乡。

第三节三国时期三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频,这样的时代正是英雄豪杰驰骋疆场、挥洒才华的舞台,而钟灵毓秀的齐鲁大地,就在此时出现了诸多名士英雄。

一、智慧的化身: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他出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父亲诸葛珪曾做过东汉的泰山郡丞(普通的文职小吏),因此诸葛亮算得上是出身官吏之家。

诸葛亮雕像诸葛亮共有兄弟姐妹五人,排行老四,下面还有一个弟弟。

在他8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姐弟五人只能投靠叔父诸葛玄。

后来,袁术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诸葛亮姐弟便跟随叔父来到南昌。

没过多久,东汉朝廷又委任朱皓为豫章太守,失去官职的诸葛玄只得率领全家来到襄阳,投奔荆州牧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

197年,诸葛玄因病去逝。

此时,诸葛亮的两个姐姐都已出嫁,哥哥诸葛瑾在老家没有音讯。

为了生存,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来到襄阳城西的隆中,盖了几间茅草屋,开始躬耕生活。

诸葛亮在隆中住了10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阅读了大量文史典籍,并对兵家、法家的著作和管仲、乐毅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

诸葛亮饱读诗书,对天下局势分析透彻,深得沔南名士黄承彦的敬重。

有一天,黄承彦问诸葛亮:孔明,听说你还没有娶妻,我有一个女儿,虽然相貌不太好,但很有才学,不知你是否中意?诸葛亮早就听说黄老先生有一个才女,自己也曾有心求慕,只是碍于家境,一直没有言明,如今听老先生问起,当即欣然应允。

这位诸葛夫人就是黄硕。

她对诸葛亮的事业有很大帮助,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就是受夫人的启发。

后来,投靠荆州牧刘表的刘备(公元161—223年,字玄德,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建国者)向司马徽(字德操,今河南禹县人,有水镜先生之称)求教安天下之大计。

司马徽告诉刘备: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人即可安天下。

伏龙就是卧龙诸葛亮,凤雏则是庞统。

没过多久,徐庶就投靠刘备,并再次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于是,思贤若渴的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前往隆中拜访,但前两次都没能见到诸葛亮,第三次才成功。

当时是公元207年的隆冬,刘备已经47岁,诸葛亮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