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六章 齐鲁英杰(18)

第六章 齐鲁英杰(18)

2025-03-31 02:07:58

公元225年3月,诸葛亮亲自率兵远征南中,并对南蛮首领孟获七擒七纵,最终使其心甘情愿地臣服蜀汉,安定了蜀汉的大后方。

226年,魏国皇帝曹丕病死,诸葛亮认为这是一个攻打魏国的好时机,决定率军北伐。

但是,他对刘禅很不放心,在离开成都之前上了一奏章,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

在此后的数年间,诸葛亮又三次领兵攻打魏国,但都没有成功。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亲率10万大军进行第五次北伐,并与魏国大将司马懿相持了3个多月。

由于日夜操劳,思虑过度的诸葛亮终于病倒了。

诸葛亮知道此次病症的严重性,深感凶多吉少,于是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报告了病情,并嘱托后事。

几天之后,诸葛亮就病死在五丈原,终年54岁。

消息传到蜀国,全国百姓都非常悲痛。

遵照诸葛亮的遗嘱,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定军山,谥号忠武侯。

对于诸葛亮,后人非常推崇他的运筹帷幄与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的化身。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西晋人陈寿(公元233—297年,字承祚,今四川南充北人,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写道: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二、过早夭折的哲学家:王弼王弼(公元226—249年),字辅嗣,三国年间魏国的哲学家,山阳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两城,一说今山东金乡县)人。

王弼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祖父王凯与王粲(建安七子之首,大文豪)是族兄,家中有万卷图书,而且祖父辈研治古文经学,又兼治《老子》,使王弼自幼受到家族知识的熏陶。

王弼从小就学习各种知识,能说会道,思想敏锐而深刻,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少年。

从10多岁开始,他就特别喜欢老子学说,老庄的无为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他喜欢在山水间畅游,大自然令王弼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性情。

当时,社会矛盾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司马氏集团和曹氏集团间争夺权力的斗争极为剧烈,国家面临严重危机。

严酷的社会现实使年纪轻轻的王弼很快接触到社会政治、思想中的重大而深刻的问题,儒家学说、老庄思想、无情的现实……统统装入少年王弼的头脑中,让他冷静下来认识现象、研究问题、探索本原。

20岁时,王弼对哲学问题已经有了很深的研究,对成为主流的玄学思想也作过较为深刻的思考,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

有一天,他去拜访自己的父辈裴徽(当时的吏部郎,在思想界享有盛名)。

裴徽见到王弼,马上提出了一个尖端问题: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

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这在当时是尚未解决的关于儒与道、有与无关系的问题。

王弼则明确而简洁地回答: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为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王弼的回答既照顾到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妥善摆正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又将儒、道融为一体。

由此可看出,王弼的哲学思想已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