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出身于书法世家,伯父王翼、王导和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知名的书法家。
他的父亲王旷也是东晋时期有名的书法家,尤其擅长隶书。
在家学的熏陶和父辈的启蒙下,王羲之幼年时就学习书法。
七岁那年,他拜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开始临摹卫书,长达五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羲之的书法已经很见功力,但他自己并不满意,出师后便四处游览名山大川,先后见到李斯、钟繇、梁鹄、蔡邕、张昶等人的书法作品,并认真地揣摩。
除此之外,他还向各地的名师讨教,最终练就了一手极为出色的书法,并自成一家、独创一派。
总体来说,王羲之博采众长,在吸取汉魏诸书法家精华的基础上,又对楷书、草书、行书等三种书体以及用笔、章法、布白等方面进行了创造。
因此,他的字体一改汉魏书风质朴、妍美、流利的风格,后人常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来称誉他的书法作品。
王羲之书法的名气非常大,虽然他在文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但都不能和其书法相媲美。
比如:他的传世珍品《兰亭序》文笔清新、情韵绵长,记录当时集会(史书记载:公元353年的3月间,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集会宴游。
由于众人的兴致都很高,所以纷纷赋诗咏怀,并结成集,王羲之为其作序)的盛况,并对人世间的聚散无常发出了深深的感叹,但却是以书法作品的面目为后人传颂的。
确实,《兰亭序》的文字精短、凝练,虽然只有28行328个字,但字字遒媚劲健,绝代所无,特别是其中20个之字和7个不字,更是各具情态、绝无雷同。
正因此,《兰亭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影响极其深远。
除了行书外,王羲之的楷书和草书也是一绝,分别代表了当时两个书种的最高成就。
如《乐毅论》、《黄庭经》和《十七帖》等,就是这两个方面的代表作品。
其中《十七帖》最为有名,是王羲之草书艺术中的传世绝作,影响力仅仅逊于《兰亭序》。
王羲之的书法非常受到世人推崇,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搜罗《兰亭序》真迹,曾花费了很多年时间。
当他从王氏后人手中得到时,亲自撰写了《晋书·王羲之传论》,并称赞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惟王逸少乎!后来,李世民还专门命人做了《兰亭序》拓本,分别赏赐给王公大臣。
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其书法对后世影响之大、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无人能够企及,后世的文豪巨擘如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苏轼、黄庭坚等人都临摹过他的作品。
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又才德俱佳,因此在人生旅途中曾被多次荐举、征召,但是他每次都婉言拒绝。
后来,他也曾勉强入朝为官,终因性格耿直,经常得罪人,而很难在官场立足。
最后辞职返乡,过起自由、恬淡的生活。
据史书记载:王羲之平生经常与道士和平民百姓往来,留下了许多佳话,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听说会稽有位孤寡老太太养了一只善于鸣叫的鹅,自己也很想养一只,但在集市上买不到,就与好友一起去老太太家观赏。
哪知老太太非常仰慕王羲之,听说他要来,急忙准备酒席,但家里贫穷,没有什么可吃的,就把那只鹅杀了款待王羲之。
对此,王羲之叹惜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