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曾经居住在蕺山下,一天到山下的一处集市上闲逛,遇到一位卖六角扇的老太太。
王羲之走上前问道:一把扇子卖多少钱?老太太回答道:二十文。
王羲之听后没有吭声,只是取出笔来在每把扇子上写了五个字。
老太太很不高兴,王羲之对她说: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的题字,即使开价一百也会有人买。
老太太对他的话半信半疑,但既然已经写了字,只好照他说的叫卖。
结果,人们听说扇子上有王右军的题字,立刻围上来抢购一空。
老太太尝到了甜头,又拿出一些扇子请王羲之题字,他却笑着没有答应。
关于王羲之,在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个东床快婿的故事。
王羲之的族叔王敦和王导都是当时的高官权贵,很器重王羲之。
王羲之与其族弟(王敦、王导的儿子)王承、王悦并称王氏三少,皆非常有才学,堪称高门才俊。
一天,一个叫郗鉴的太尉派门生来到王家,声称选女婿。
王导听后对来人说:他们都在东厢房里,你去挑吧!王氏子弟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忙着应对,有的更衣,有的正襟危坐,以显示自己的清高与勤奋。
只有王羲之袒腹躺在床上,悠闲地吃着东西,根本没有将选婿的事情放在心上。
太尉的门生看过便返回了,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况详细地禀告太尉。
太尉听后非常高兴地说:那个躺在床上袒腹的逍遥公子就是我要寻觅的女婿!于是,王羲之与太尉的女儿结婚了。
晚年的王羲之曾经想舍宅为观,但没有做到。
公元361年,王羲之过世,终年59岁,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
王羲之的五世孙孟平继承遗志,将宅院改建为观,后来南朝的齐高帝赐名为金庭观。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王氏子孙在金庭观的左侧修建了写有晋王右军墓道的牌坊,现保存完好。
第五节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山东地区人口进行了大规模迁出和迁入,这不仅对山东区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引发了当地文化风貌的变迁,产生了一批齐鲁英杰。
一、农学家:贾思勰贾思勰,大约生活在公元5世纪末到6世纪中叶,北魏著名的农学家,山东益都人,曾担任高阳郡(今山东淄博市)太守。
贾思勰生活在北魏政权建立初期。
当时,北方游牧部落鲜卑族的首领是拓跋氏,国人多以畜牧为生,对农业生产不大重视,百姓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公元399年,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后,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制定了很多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使得北魏经济逐渐繁荣。
但是鲜卑人天生好战,魏道武帝在治国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军事掠夺,导致征战不断,很多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在战争中,粮食的充足与否往往是决定胜利的关键。
作为太守,贾思勰不但意识到了这一点,还认为只要粮食、牲畜富足,百姓就能过上安定的生活,鲜卑人的掠夺本性也许会在富裕的生活中逐渐淡化。
他决定投身到农业生产中,亲自养羊、种庄稼,从实际操作中总结经验,推广农业生产,使北魏政权更加强盛,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定。
贾思勰深知北魏人对畜牧业生产有着丰富的经验,且习惯于饲养牛、羊等牲畜。
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在这方面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使畜牧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北魏国人就会接受并信服于我,到那时再推广农业生产就会顺利很多。
于是,他从养羊开始。
第一次,他养了200只羊,但由于缺乏饲养经验,没到一年就饿死了很多。
饲养失败没有令贾思勰气馁,他决定继续干下去,接着又养了一大群羊,并种植了20亩大豆。
他想,有这么多的大豆,羊就不会饿死了。
哪知,虽然饲料充足,但羊还是死了很多。
贾思勰百思不得其解。
一位好心的邻居在了解到远处有一位养羊高手时,急忙将消息告诉了他。
贾思勰听后,马上赶往100多里外的老羊倌那里,向他求教。